[实用新型]一种处理稀土萃取三相物回收有机相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29607.8 | 申请日: | 201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67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孙国璐;李常清;郑理杰;彭续前;李洪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钢研集团稀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3/02 | 分类号: | C22B3/02;C22B3/26;C22B59/00 |
代理公司: | 山东华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00 | 代理人: | 张俭伟 |
地址: | 262714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稀土 萃取 三相 回收 有机 装置 | ||
一种处理稀土萃取三相物回收有机相装置,涉及三相物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搅拌罐及与其相连通的静置罐,所述静置罐上连通有与其之间具有高度差的余液收集罐和有机相收集罐,且所述余液收集罐和有机相收集罐先后与所述静置罐相连通。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的回收步骤繁琐,且复杂,造成回收成本高;以及回收工作设备局限化,使得需要设计新的回收设备用以对三相物进行分离使用,通用性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相物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稀土萃取三相物回收有机相装置。
背景技术
无机杂质的富集是导致稀土萃取过程中产生第三相的主要原因。由于稀土料液中含有易水解杂质阳离子Fe3+、Al3+等,水解后生产氢氧化物与有机相混合后形成第三相;稀土料液中还含有能形成沉淀的Ca2+、Mg2+等,形成的沉淀物与有机相混合后也形成第三相;固体悬浮颗粒与有机相混合后也能生成第三相;另外有机相不纯和降解也形成第三相。因此在稀土萃取过程中第三相的产生不可避免。第三相产生不仅影响萃取效率,同时浪费稀土和有机相;在密闭的萃取体系中,有机相的损失80%以上由于第三相形成所致。
第三相中虽然夹带大量的液体,由于相互间的包裹作用很难通过静置沉降分离液固相;由于其粘度大,也无法进行过滤,所以难以回收。现通常的处理办法主要为长期放置,依靠自然分离缓慢回收少部分稀土和有机相,通常静置半年以上只有少量分相。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个申请号为201010273412.4的专利,该专利包括渗滤、破乳、反萃、洗涤部分。萃取第三相经过自然渗滤及振动渗滤后,回收夹带的稀土料液和有机相返回使用;分离液相后的固相与3~5wt%可溶性碳酸氢盐(或碳酸盐)溶液,按照体积比V第三相∶V碳酸盐=1∶1~5∶1混合,在搅拌罐中加热至50~80℃搅拌0.5~3小时破乳,经静止分相1-3小时后分离水相和有机相;有机相用3~6N酸按照体积比V有机相∶V酸=1~5∶1混合后搅拌1~3小时反萃,有机相再经水洗至洗涤水pH=2~3后返回使用。上述发明特点操作简单,稀土和有机相回收率高;回收的稀土和有机相保持原有性质。
但是该装置随着生产使用,也逐渐的暴露出了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该装置虽然能实现对三相物的回收,但是该方式回收步骤繁琐,且复杂,使得回收成本高。
第二,利用该方式进行回收的过程中,使得回收工作设备局限化,使得需要设计新的回收设备用以对三相物进行分离使用,通用性差,且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成本。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稀土萃取三相物回收有机相装置,用以解决传统技术的回收步骤繁琐,且复杂,造成回收成本高;以及回收工作设备局限化,使得需要设计新的回收设备用以对三相物进行分离使用,通用性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处理稀土萃取三相物回收有机相装置,包括搅拌罐及与其相连通的静置罐,所述静置罐上连通有与其之间具有高度差的余液收集罐和有机相收集罐,且所述余液收集罐和有机相收集罐先后与所述静置罐相连通。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搅拌罐与所述静置罐之间连接有进液管道,且所述进液管道上还安装有泵体。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进液管道处于所述泵体与所述搅拌罐之间的部分还连接有第一阀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余液收集罐通过第一分液管道连接于所述静置罐的出口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分液管道上安装有第二阀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有机相收集罐通过第二分液管道连接于所述静置罐的出口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钢研集团稀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钢研集团稀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296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