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脱硫废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37973.8 | 申请日: | 201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47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马大卫;陈中元;庄媛;石宝友;张本耀;郝浩天;汤泉;黄齐顺;李德林;徐硕;申聪聪;李永通;程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新力电业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B01F13/10;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泽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4 | 代理人: | 方荣肖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脱硫 废水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脱硫废水处理装置,包括静态混合器、导流筒、导流板、导流槽、溢流堰、集水槽、倾斜覆盖板和反应池,反应池通过设置多个隔板分隔成混合腔、折板反应腔和分离腔,静态混合器上设有废水进料口、DN材料进料口和混合出料口,导流筒上设有排料口和循环进料口,折板反应腔内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导流板,导流板将折板反应腔分隔成上下来回式流体通道,分离腔的底部设有废渣出口,废渣出口上设有三通阀,三通阀的一个通口与废渣出口连接,第二个通口通过设置第一管道与导流筒上的循环进料口连接,第三个通口通过设置第二管道与外界大气或设备连通,分离腔的顶部设有倾斜覆盖板,集水槽设于反应池的外壁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脱硫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火力发电作为社会电力发展的主力军,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火电技术对环境的污染十分重要,降低脱硫废水处理的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成为挑战。火电厂脱硫废水的杂质来自烟气和脱硫用的石灰石,主要包括悬浮物、过饱和的亚硫酸盐、硫酸盐以及重金属,脱硫废水处理难度较大,处理不达标造成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不仅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火力发电厂逐步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脱硫废水零排放将势在必行。
现有技术中,脱硫废水处理装置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且处理效率低,而且现有技术中的废水处理过程中混合反应未充分完成的情况下,废渣也直接排出,不能循环反应,从而降低处理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脱硫废水处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脱硫废水处理装置,包括静态混合器、导流筒、导流板、导流槽、溢流堰、集水槽、倾斜覆盖板和反应池,所述反应池通过设置多个隔板分隔成混合腔、折板反应腔和分离腔,所述折板反应腔处于混合腔和分离腔之间,所述静态混合器上设有废水进料口、DN材料进料口和混合出料口,所述混合出料口与所述导流筒的内腔连通,所述导流筒上设有排料口和循环进料口,所述排料口处于所述混合腔内,所述混合腔和折板反应腔的底部相互连通,所述折板反应腔内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导流板,导流板将折板反应腔分隔成上下来回式流体通道,所述折板反应腔上的远离混合腔的一侧的顶端通过设置导流槽与所述分离腔连通,所述分离腔的底部设有废渣出口,所述废渣出口上设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一个通口与所述废渣出口连接,第二个通口通过设置第一管道与所述导流筒上的循环进料口连接,第三个通口通过设置第二管道与外界大气或设备连通,所述分离腔的顶部设有倾斜覆盖板,所述倾斜覆盖板固定在反应池的内壁上,倾斜覆盖板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的溢水通道,所述溢水通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80°,所述集水槽设于所述反应池上的靠近分离腔处的外壁上,且集水槽的顶端与所述分离腔顶端连通,底端设有排水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机固定在所述反应池上,且处于所述混合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槽处于所述折板反应腔和分离腔之间,折板反应腔和分离腔之间设置两个所述隔板,靠近折板反应腔的隔板的顶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远离折板反应腔的隔板的顶端的水平高度,靠近折板反应腔的隔板的底端与反应池低端密封连接,远离折板反应腔的隔板的低端与反应池低端不接触,具有用于流体通过的间距,所述折板反应腔和分离腔之间的两个隔板之间也具有用于流体通过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上分别设有一个电泵。
进一步的,所述溢水通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为ABR型折板。
进一步的,所述分离腔的顶部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与所述集水槽的顶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新力电业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安徽新力电业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379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施工用多功能围挡
- 下一篇:一种分体式热水循环系统用防护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