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49644.5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82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林贻晨;李政宗;邱琮文;萧增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9F9/3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韩宏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 ||
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第一遮光层以及光源。导光板具有入光侧及相对入光侧的入光相对侧,且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侧。入光侧设有入光面,入光相对侧设有相对侧表面,且入光面与相对侧表面间设有相对的出光面及底面。第一遮光层设于入光相对侧且包含第一部及第二部,第一部形成于出光面的邻近相对侧表面位置处,第二部形成于底面的邻近相对侧表面位置处,且第一部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部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减弱由导光板端侧出射的光线强度且可减少进入显示区的杂散光,故可提供改善视觉品味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具有遮光层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图1为一已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避免显示区边缘视觉品味不佳的情况,会在背光模块100的导光板102与背板104间贴附遮光薄膜(Mylar)106之类的遮光件以降低散射光影响,借以改善显示区边缘的视觉品味。然而,由于目前常见的窄边框架构下,难以提供贴附遮光件所需的足够宽度,因此使用遮光件的设计容易因贴附宽度不足而无法有效改善显示区边缘的视觉品味。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道的习知技术。在“先前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第一遮光层以及光源。导光板具有入光侧及相对入光侧的入光相对侧,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侧,入光侧设有入光面,入光相对侧设有相对侧表面,且入光面与相对侧表面间设有相对的出光面及底面。第一遮光层设于入光相对侧且包含第一部及第二部,第一部形成于出光面的邻近相对侧表面位置处,第二部形成于底面的邻近相对侧表面位置处,且第一部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部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遮光层可减弱由导光板端侧出射的光线强度且可减少进入显示区的杂散光,故可提供改善视觉品味的效果。再者,将不透光或低透光材料直接附着于导光板表面形成遮光层的方式,可减少遮光层厚度,且即使在窄边框的架构下仍能轻易地附着于导光板端侧表面并提供足够的遮光面积。另外,通过选择附着材料的透光度及染料比例,可轻易地整体或局部调整遮光层的遮亮度,进一步提高显示画面的亮度均匀性及视觉品味。再者,通过将出光面的遮光部分及底面的遮光部分设计为具有不同长度,可让后续组装工序更易于区分导光板的顶侧及底侧而减少组装错误的发生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已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3显示未设置遮光层与设置遮光层的导光板亮度比较图。
图4至图7显示依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遮光层配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10d 背光模块
12 导光板
121 入光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496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