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毫米波下变频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37938.3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78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和云;廖宏南;廖翎谕;巫永林;张华彬;王国强;马鹏飞;王耀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菲斯洛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D7/16 | 分类号: | H03D7/16;H04B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李红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毫米波 变频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毫米波下变频组件,包括两路并行的毫米波下变频通道,两路所述的毫米波下变频通道相同,均包括依次连接的三级变频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在第一级变频通道中与第一本振信号混频实现下变频,第一级变频后的信号输入第二级变频通道与第二本振信号混频实现第二级下变频,第二级变频后的信号输入第三级变频通道与第三本振信号混频实现第三级下变频,输出70MHz的中频输出信号。该变频组件采用三级变频实现射频输入信号的下变频为中频信号,采用常规混频器即能实现,三级变频后的信号内容完整度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毫米波下变频组件。
背景技术
波长从10毫米至1毫米、频率从30吉赫(GHz)至300吉赫(GHz)的电磁波称为毫米波,利用毫米波进行通信的方法叫毫米波通信,而毫米波通信技术中以无线电通信为主。
变频是接收机在接收到信号后对信号进行的处理,经过变频后的信号在传输到数字处理器进行处理,解析出信号中携带的信息,从而实现通信。
申请号为2018212853117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毫米波宽带下变频器,包括固定衰减器、低噪声放大器、均衡器、开关滤波器组、混频器、第一2倍频器、第一本振滤波器、第二2倍频器、第二本振滤波器、中频滤波器、中频放大器和电调衰减器。由图可以看出,射频输入端、本振输入端和中频输出端均有一个固定衰减器ATN3580-05。该固定衰减器的引入,大大地改善了产品输入输出端的驻波。
该方案采用一次混频来实现射频输入的下变频,变频频差较大,对混频器的要求较高,且容易影响信号的完整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毫米波下变频组件,该下变频组件采用三级变频实现射频输入信号的下变频为中频信号,采用常规混频器即能实现,三级变频后的信号内容完整度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毫米波下变频组件,包括两路并行的毫米波下变频通道,两路所述的毫米波下变频通道相同,均包括依次连接的三级变频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在第一级变频通道中与第一本振信号混频实现下变频,第一级变频后的信号输入第二级变频通道与第二本振信号混频实现第二级下变频,第二级变频后的信号输入第三级变频通道与第三本振信号混频实现第三级下变频,输出70MHz的中频输出信号。
所述的第一级变频通道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带通滤波;第一衰减器,与第一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衰减;第一混频器,与第一衰减器的输出端连接,将衰减后的信号与第一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第一放大器,与第一混频器的输出端连接,对混频后的信号进行放大;所述的第二级变频通道包括第二带通滤波器,第二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与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对放大后的信号进行带通滤波;第二放大器,与第二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放大;第二混频器,与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将放大后的信号与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所述的第三级变频通道包括第三带通滤波器,第三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与第二混频器的输出端连接,对混频后的信号进行带通滤波;第三放大器,与第三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放大;第三混频器,与第三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将放大后的信号与第三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第四带通滤波器,与第三混频器的输出端连接,对混频后的信号进行带通滤波;第一数控衰减器,与第四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对带通滤波后的信号进行衰减;第四放大器,与第一数控衰减器的输出端连接,对衰减后的信号进行放大;第二衰减器,与第四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对放大后的信号进行衰减,并输出70MHz的中频输出信号。下变频组件噪声系数为14.1dB,考虑到连接器的损耗等因素,噪声系数会有一定的恶化,约在3~5dB。下变频通道工作在线性区时,通道的三阶交调由末级放大器三阶交调决定,因此,可知末级放大器的OIP3=30dBm。由三阶交调抑制由公式可得:a=2Pout-2OIP3=-60dBc。在第一级混频前,需要经混频前的本振反向泄露信号和镜频信号抑制掉,抑制优于50dB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菲斯洛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菲斯洛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379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穿戴电子设备
- 下一篇:双控型北斗警报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