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胀原理的微悬臂梁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44706.0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497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许神剑;唐毓;闫雨琪;彭昭远;左泽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高分子 聚合物 原理 悬臂梁 夹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胀原理的微悬臂梁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基台和溶胀体;所述溶胀体是由具有溶胀作用的交联聚合物制成,呈长条状,位于固定凹槽底面,由两条组成,均匀排列;所述基台由矩形金属块制作而成,基台由固定凹槽以及夹持杆两部分组成;使用夹持装置时,首先将微悬臂梁放置在固定凹槽中,溶胀体上;然后将装置放入液体环境中,溶胀体充分溶胀胀大,对微悬臂梁进行夹持固定;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夹持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胀原理的微悬臂梁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微梁传感检测技术是在原子力显微镜和微机电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力学效应的新型传感检测技术。由于具备检测方法简单、灵敏度高、非标记、能实时原位再现检测等优点,微梁传感技术已逐渐成为微纳传感领域研究的热点。微梁传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质量检测、力检测、加速度检测、气压检测、红外成像检测以及检测气体分子、蛋白质、病毒和基因等领域。
但是由于微悬臂梁本身体积极小,不方便移动并且容易被损坏,因此需要方便而稳定的夹持装置;目前存在的夹持装置多采用将微悬臂梁放在矩形板下通过采用螺丝与螺帽以固定矩形板的方式间接固定微悬臂梁,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且可能在操作过程中损坏到微悬臂梁,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稳定的夹持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微悬臂梁夹持装置。
在文献《An optimized measurement chamber for cantilever arraymeasurements in liquid incorporating an automated sample handling system》作者使用的流动池结构极其复杂,夹持部分是通过简单的将微悬臂梁放置在凹槽中,用楔形块压在微悬臂梁上,并通过螺丝固定,放置微悬臂梁操作困难,楔形块与微悬臂梁的接触面小,易压坏微悬臂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胀原理的微悬臂梁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是通过交联聚合物溶胀使体积胀大实现对微悬臂梁的夹持,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稳定性好,适用于液体反应池、避免了金属的腐蚀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过大的挤压力将悬臂梁压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胀原理的微悬臂梁夹持装置,包括:
一溶胀体,所诉溶胀体是由具有溶胀作用的交联聚合物制成,呈长条状,位于固定凹槽底面,由两条组成,均匀排列。
一基台,所诉基台由矩形金属块制作而成,基台上含有固定凹槽以及夹持杆;固定凹槽位于基台上表面前段中间位置,夹持杆与基台前段平齐,宽度与固定凹槽相等。
所诉溶胀体长度小于固定凹槽长度。
所诉固定凹槽宽2.5mm,适合放置任何小于等于2.5mm的微悬臂梁。
所诉微悬臂梁夹持装置使用方式为首先将微悬臂梁放置在固定凹槽中,溶胀体上;然后将装置放入液体环境中,溶胀体充分溶胀胀大,对微悬臂梁进行夹持固定。
微悬臂梁容易被损伤,对夹持具有较高的要求,本实用新型采用以锁定基台与溶胀体的方式对微悬臂梁进行夹持,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适用于液体反应池、避免了金属的腐蚀问题。
2、溶胀体的溶胀胀大作用可以将多余的力通过向边缘胀大消散掉,避免过大的挤压力将悬臂梁压坏的问题。
3、微悬臂梁与溶胀体间的摩擦力大于微悬臂梁与金属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夹持微悬臂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447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