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取电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45534.9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7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伟;郭春儒;郑晓东;付帅;张琪;于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盈拓润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6 | 分类号: | H01F27/26;H01F27/30;H01F2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 |
地址: | 10009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圈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取电线圈,包括: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第一导磁体的第一端和第二导磁体的第一端对接,第一导磁体的第二端和第二导磁体的第二端对接,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对接后环套在通电导线上;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缠绕在第一导磁体上,第二线圈缠绕在第二导磁体上,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均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一致。该取电线圈能够使获取的感应电流更加稳定,且提高了导磁体的使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电线圈。
背景技术
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发现使电力技术发展迅速,例如,通过将取电线圈环套在通电导线上进行取电,一方面可用于向其他设备供电,即获取电能;另一方面还可用于通过采集的电压对通电导线的状态进行检测。
取电线圈通常包括导磁体以及缠绕在导磁体上的线圈。在传统的设计中,为便于取电线圈换套在通电导线上,导磁体通常由两个具有开口的导磁体对接形成,而线圈仅缠绕在其中一个环形导磁体上。如此,不仅使导磁体的使用率较低,当导磁体相对通电导线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还会造成取电线圈的感应电流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取电线圈,该电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取电线圈,包括:
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第一导磁体的第一端和第二导磁体的第一端对接,第一导磁体的第二端和第二导磁体的第二端对接,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对接后环套在通电导线上;
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缠绕在第一导磁体上,第二线圈缠绕在第二导磁体上,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均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该取电线圈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位于在第一导磁体表面,且位于第一导磁体和第一线圈之间;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二导磁体表面,且位于第二导磁体和第二线圈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绝缘层均为绝缘胶带。
进一步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的内壁形状为半圆形。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至少覆盖第一导磁体的3/4区域;第二线圈至少覆盖第二导磁体的3/4区域。
进一步地,第一导磁体以及第二导磁体均为坡莫合金。
进一步地,该取电线圈还包括第一封装结构和第二封装结构;
第一封装结构包覆第一线圈,第二封装结构包覆第二线圈。
进一步地,第一导磁体的第一端、第二导磁体的第一端、第一导磁体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导磁体的第二端均设置有螺纹孔;
第一导磁体的第一端和第二导磁体的第一端通过螺钉固定;
第一导磁体的第二端和第二导磁体的第二端通过螺钉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电线圈,通过将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端面对接后环套在通电导线上,并在第一导磁体上缠绕第一线圈,在第二导磁体上缠绕第二线圈,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绕向一致,且第一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均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利用串联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为外部电路提供电能或电压采集数据。此取电线圈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导磁体与通电导线相对位置的改变使取电线圈感应电流不稳定的问题,还提高了导磁体的使用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盈拓润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盈拓润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455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