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贯通线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52658.X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565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玉;刘兴春;李坤;张帅;李阳兵;李国良;郑伟林;刘殿清;周春生;唐胜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2 | 分类号: | H02G3/02;H02G3/04;E21B4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管高峰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贯通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贯通线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管和螺旋套,固定管的至少一端内部设有扩径部,螺旋套设于固定管内部,螺旋套与扩径部过盈配合;固定管内壁上设有限位部,用于限制螺旋套在固定管内轴向滑移;螺旋套呈筒状,外壁上设有螺旋槽,螺旋套两端设有螺旋槽的出入口。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卡簧和扩径部的设置,可将螺旋套稳定地卡固在固定管内;贯通线可缠绕在螺旋套上螺旋槽内,并形成自锁结构,防止贯通线从螺旋套内移出,能够对贯通线进行紧固、规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测井中射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贯通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测井行业中,仪器内部的贯通线往往需要固定在一处,不至于窜动。若贯通线在仪器内部处于自由状态,内部机械结构运动过程中,容易拉伸贯通线,或挤压贯通线。目前常用的固线方式仍是以扎线绳捆绑居多,简单易操作,但贯通线需长期浸泡在液体中,因而寿命有限,容易松动。也有采用固定接头的方式,或者压线板的方式,但此两种方式对线皮损伤较大,容易引起绝缘不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贯通线固定装置,能够将测井仪器内部贯通线固定,防止因内部机械结构运动而损伤贯通线。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贯通线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管和螺旋套,固定管的至少一端内部设有扩径部,螺旋套设于固定管内部,螺旋套与扩径部过盈配合;固定管内壁上设有限位部,用于限制螺旋套在固定管内轴向滑移;螺旋套呈筒状,外壁上设有螺旋槽,螺旋套两端设有螺旋槽的出入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贯通线缠绕在螺旋套的螺旋槽内,贯通线的两端从螺旋套上的出入口接入和/或接出,再将螺旋套塞入固定管内,螺旋套的一端与固定管内扩径部的台阶面相抵,螺旋套的另一端通过限位部卡住,从而使螺旋套能够稳定在卡固在固定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套为弹性构件,所述限位部为固定管内壁上的一圈线形凸起或点形凸起。因螺旋套具有弹性,可直接越过固定管内壁上的凸起,塞入固定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包括卡簧和设于固定管内壁上的卡簧槽。卡簧能够实现变径伸缩,卡簧的弹性能够使其牢牢地卡固在卡簧槽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入口为螺旋套外壁上的凹槽,凹槽一端为延伸至螺旋套边缘的开口端,另一端与螺旋槽连接;优选地,所述出入口在螺旋套外壁上均布有3~5个。出入口采用凹槽式设计,可使贯通线接入、缠绕和接出均在螺旋套外壁上,可减少贯通线对固定管内液体流动的阻滞。
但是,若出入口采用凹槽式设计,贯通线需完全或接近完全地缠绕过螺旋槽的全部路径,当贯通线长度不足时,则很难实现贯通线的缠绕和安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入口为螺旋槽端部的通孔;优选地,所述出入口沿螺旋槽布有2~8个,相邻两个出入口间隙相等;更优选地,所述出入口沿螺旋槽布有6个。出入口采用通孔式设计,当贯通线长度不足时,可使贯通线不必完全缠绕过螺旋槽的全部路径,直接从适当位置的出入口接入和/或接出。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槽具有5°~10°的螺旋升角,该螺旋升角可形成自锁角;即贯通线缠绕在螺旋槽中,当受到沿固定管径向的外力扯拉时,贯通线不会从螺旋套内移出。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卡簧和扩径部的设置,可将螺旋套稳定地卡固在固定管内;贯通线可缠绕在螺旋套上螺旋槽内,并形成自锁结构,防止贯通线从螺旋套内移出,能够对贯通线进行紧固、规整。而且,本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方便,能够避免压线板对贯通线的损伤,提高贯通线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未经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526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