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于贴壁的血管支架结构及其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81936.4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11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汪立;王君毅;蔡涛;张晨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1 | 分类号: | A61F2/91;B23K26/38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于 血管 支架 结构 及其 加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于贴壁的血管支架结构及其加工装置,涉及血管介入医疗领域,所述血管支架结构外表面比内表面窄;所述血管支架结构的加工装置,包括激光源、第一振镜、第二振镜、管内反射镜,所述管内反射镜设置在待加工管材内,所述第一振镜被配置为将所述激光源射出的激光反射到所述第二振镜,所述第二振镜被配置为将来自所述第一振镜反射来的激光沿第二水平方向反射到所述管内反射镜,所述管内反射镜被配置为将激光沿所述待加工管材内至管材外的方向反射出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血管支架结构在植入血管后可以更多的嵌入血管壁内,不易形成血液湍流,能有效防止血小板堆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介入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于贴壁的血管支架结构及其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动脉血管狭窄是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血管支架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逐渐成为这种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其原理是植入支架通常经输送系统到达病变部位,然后经过扩张后重建血管,由此治疗动脉血管狭窄。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少、易接受、住院时间短且年高病情重的患者也能耐受。近年来有关血管支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510133477.1公开了一种血管支架,由多个单元环排列形成管状结构,其中,所述单元环包括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所述第一单元环围成的面积小于第二单元环围成的面积,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间隔交错排列。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具有中心点对称结构,所述血管支架撑开后呈管状支架,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与管状支架轴向形成有夹角。其提供的血管支架,通过采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单元环间隔排列形成网状结构,具有较高的径向支撑力,从而能够大大增强支架柔顺性和扩张性能。此外,通过对两种单元环的倾斜角度进行设计,进一步增强支架的柔顺性和扩张性能,保证支架受力很好地沿着支架杆的方向进行有效传递。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711262994公开了一种血管支架切割方法及设备,利用激光对准血管支架切割点,在血管支架转动的同时实现环向切割,在切割过程中利用氧气将切割位的废渣吹走,防止废渣附在激光镜片上,同时提高切割点的切割质量;在切割血管支架之前,将血管支架所处的环境抽真空,在利用氧气辅助激光切割血管支架时,保证血管支架所处的环境仅含有氧气一种气体。该实用新型在切割血管支架之前,将血管支架所处的环境抽真空,在利用氧气辅助激光切割血管支架时,保证血管支架所处的环境仅含有氧气一种气体,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血管支架的切割精度。
虽血管支架已有一定发展,但现有技术的血管支架在加工完成后会呈现一个支架外表面宽,内表面窄的倒梯形,如图1所示,该形状不利于支架内嵌入血管壁。导致部分支架结构裸露与血管内壁中,血管流动过程中容易造成湍流使血小板集聚在此,容易形成支架内血栓。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利于贴壁的血管支架结构及其加工装置,这种血管支架结构不仅更加容易内嵌入血管壁内,而且具有使血流不易形成湍流,防止血小板堆积引发的支架内血栓的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血管支架结构不利于血管支架内嵌入血管壁,会导致部分支架结构裸露与血管内壁中,在血液流动过程中容易造成湍流使血小板容易发生集聚,进而形成支架内血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于贴壁的血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由波杆围成的圆环、连接杆,所述圆环为波形结构,每个所述圆环包括若干对波峰和波谷,相邻2个所述圆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波杆的横截面宽度小于等于200微米且大于等于100微米,所述连接杆的横截面宽度小于等于150微米且大于等于100微米,所述波杆的横截面的外表面比内表面窄,所述连接杆的横截面的外表面比内表面窄。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圆环包括的波峰和波谷的对数大于等于6且小于等于8,相邻两个所述圆环之间的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位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819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工程脱硫脱硝用废气净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软骨修复用锚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