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26081.2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47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卜松;吴紫晨;梁付伟;曲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立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6 | 代理人: | 李红卫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桩基 混凝土 沉渣 检测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第一端设有滤网和取样管,所述取样管的开口处铰接锥型结构的端盖,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铰接有开盖拉杆和关盖拉杆,所述端盖的锥顶与所述开盖拉杆通过第一绳索传动连接,所述端盖的边沿与所述关盖拉杆通过第二绳索传动连接,所述本体的上部设有推力测试仪。该装置使用方便,检测结果准确度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管混凝土结构是由混凝土填入钢管而形成一种新型组合结构。由于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有效地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同时克服了钢管结构容易发生局部屈曲的缺点,近年来在一些大跨度施工的场合使用非常广泛。在地铁施工过程中,采用钢管柱作为基础桩,此时,桩基在旋挖钻成桩孔后,向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当混凝土灌注后紧接着进行插入钢管柱施工。但一些基础桩的设置位置在水下或者泥浆下方,基础桩的浇灌需要采用水下灌注的形式,因此,基础桩的桩底距离地面的距离采用传统的检测设备很难检测。
专利“一种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专利公开号为:CN 206477368 U,申请人: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利用标准节逐节拼接形成纵杆,以锥形漏斗带至水下,锥形漏斗的锥尖刺入尚未凝结成桩的基础桩混凝土中,向上提拉时,人手必然可以感知向上提拉的力的变化,而经过水或者泥浆时,水从过水区域渗出,仅留混凝土中的碎石骨料,依据取出碎石骨料时的纵杆长度,即可较为准确的获知水下的基础桩的混凝土面距离地面的标高;该装置检测时,锥形漏斗的阻力较大,同时通过工作人员自我感知其拉力的变化,因此存在不便于实施、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同时碎石骨料仍然存在从过水区域漏出的问题,从而导致该装置存在测量不出结果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准确检测水下基础桩的混凝土面距离地面标高的设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第一端设有滤网和取样管,所述取样管的开口处铰接锥型结构的端盖,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铰接有开盖拉杆和关盖拉杆,所述端盖的锥顶与所述开盖拉杆通过第一绳索传动连接,所述端盖的边沿与所述关盖拉杆通过第二绳索传动连接,所述本体的上部设有推力测试仪。
可选地,所述滤网垂直于所述本体,所述滤网的外径大于所述本体的外径,所述本体位于所述滤网中心。
可选地,所述取样管与所述本体平行,所述取样管固定在所述本体外侧,所述取样管穿过所述滤网,所述端盖位于所述滤网下方。
可选地,所述开盖拉杆与所述关盖拉杆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本体具有空腔,所述第一绳索和所述第二绳索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
可选地,所述取样管的外侧壁上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二绳索卡接在所述限位块内。
可选地,所述开盖拉杆和所述关盖拉杆上均扣接有卡扣,所述卡扣铰接在所述本体的第二端。
相对于背景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用于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次下放:当本体下放至混凝土沉渣层时,滤网可以增大继续下放的阻力,推力测试仪的显示数据会发生较大变化(推力为之前推力的两倍以上时,或者工作人员可根据混凝土沉渣的密集度和大小设定推力阈值),此时便可判断出本体已接触到混泥土沉渣层;第二次下放:通过开盖拉杆将端盖打开,将本体继续下放一端距离(可继续下放取样管长度的四分之三),混凝土沉渣进入取样管内,然后通过关盖拉盖将端盖关闭,并将本体取出,经查看取样管内包含有沉渣,则可以确认本体第一次下放的长度即为基础桩的混凝土面距离地面的标高,该装置使用方便,检测结果准确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260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