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隧道锁脚锚杆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29972.3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667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杨焘昀;董国杰;焦智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0/00 | 分类号: | E21D20/00;E21D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郭欣欣 |
地址: | 01401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锁脚锚杆 定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隧道锁脚锚杆定位装置,包括:支架和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导向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的正上方,所述导向组件沿水平方向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导向组件上设置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沿所述导向组件的设置方向设置,所述预留孔用于使凿岩机穿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支架和导向组件,支架支撑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倾斜设置,实现对钢拱架锁脚锚杆或锚管设计角度的控制,从而提高了钢拱架的施工质量,防止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隧道锁脚锚杆定位装置使用的材料简单且能重复周转利用,现场制作快速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易行,适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科技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隧道锁脚锚杆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在隧道工程施工中,针对各种围岩较为普遍采用的初期支护形式之一为钢拱架支护,它对控制围岩变形和形成有效支护意义重大。以往隧道施工中,由于人们对钢拱架的锁脚锚杆定位不重视以及对锚杆定位技术的不掌握,往往造成钢拱架锁脚锚杆角度偏差过大,无法锁定钢拱架和形成有效的支护体系,在此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围岩变形过大,给隧道施工造成安全隐患,初期支护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同时,也可能为此而增加施工成本和影响施工进度。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隧道锁脚锚杆定位装置,旨在解决防止隧道锁脚锚杆角度不符合要求造成的钢拱架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隧道锁脚锚杆定位装置,包括:支架和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导向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的正上方,所述导向组件沿水平方向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导向组件上设置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沿所述导向组件的设置方向设置,所述预留孔用于使凿岩机穿过。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横梁、竖梁和斜梁,所述横梁、竖梁和斜梁相互连接,以形成一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斜梁沿水平方向向上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下横梁设置四个、且沿水平方向设置,四个所述横梁的端部依次连接形成一方形结构;所述竖梁沿竖直方向设置,其设置四个,四所述竖梁的下端分别所述方形结构的四角位置连接;所述上横梁设置两个,两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竖梁的上端连接,且两所述上横梁相对平行的设置在相邻的两所述竖梁之间。
进一步地,两所述斜梁与所述竖梁的上端连接,所述斜梁设置在相邻的两竖梁之间,且所述斜梁设置在两所述上横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竖梁包括两个第一竖梁和两个第二竖梁,所述第一竖梁高于所述第二竖梁,两所述第一竖梁和两第二竖梁之间分别设置一上横梁,相邻的第一竖梁和第二竖梁之间设置一所述斜梁。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组件包括一底板和四个立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立板相互平行设置,四所述立板相对平行的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四角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下侧面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立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侧面上;所述立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的所述立板相对设置,每一所述底板的侧边的两端分别设置一所述立板;每一所述立板上至少设置两所述预留孔,相对设置的两所述立板上的所述预留孔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相对设置的两所述立板之间设置有拉杆。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上侧的四角位置分别设置一千斤顶,所述千斤顶分别与所述导向组件下侧的四角位置连接,所述千斤顶设置所述支架和导向组件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支架和导向组件,支架支撑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倾斜设置,实现对钢拱架锁脚锚杆或锚管设计角度的控制,从而提高了钢拱架的施工质量,防止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299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