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烧结烟气循环联合全污染物治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50100.5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64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呼广辉;刘国锋;陆得江;李转丽;苏荣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航泰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86;B01D53/56;B01D53/50;F27D17/00;F27D7/02;F27B9/20;F23J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烧结 烟气 循环 联合 污染物 治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烧结烟气循环联合全污染物治理装置,该治理装置包括烧结机用于烧结混合料的烧结,烟道连接风箱用于烧结烟气的外排,脱硫装置用于烟气的脱硫,分别利用内置式燃烧炉、烧结机料层温度窗口、SCR反应器,在不同位置发生脱硝反应,实现烟气的三次脱硝;利用内置式燃烧炉和烧结机料层温度窗口实现烟气的二次脱CO;使用纯氧气向装置内补氧,相对于传统烟气循环技术,本装置使得烧结烟气循环率由20%提高到40%以上,在装置内部同时实现了SO2、NOx、粉尘、CO、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治理,充分实现烧结烟气污染物的全面治理,提高排放标准,保护大气环境,将烧结烟气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实现综合治理,节省了投资及运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行业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烧结烟气循环联合全污染物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铁矿石烧结过程中本身要产生大量烟气,另外由于国内烧结机漏风率也较高(达到4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空气没有通过烧结料层而直接进入后续的烟气处理装置,因此烧结烟气量非常巨大。比如一台360m2烧结机正常生产时,排放的烟气量高达每小时216万立方米(m3/h)以上。除了烧结烟气量大以外,还具有排放源集中、烟气温度波动大(随烧结工艺状况变化),携带粉尘多、CO含量较高、SO2浓度较低、含湿量大、含腐蚀性气体及二噁英类物质等特点,因此对局部大气质量的影响较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很有必要对烧结烟气污染物进行净化,达到环保减排效果。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可大致总结为三大类:1.原料控制,烟气减排的基础条件;2.烧结过程控制,烟气减排的有效手段;3.烟气末端治理,烟气治理的终极手段与最终保障。
在以上三种治理措施中,人们往往更关注烟气末端治理,而忽视烧结过程烟气减排控制;污染物种类方面,人们往往只关注SO2、NOx和粉尘等传统污染物,而忽视了CO的减排。而随着环保政策的接连推出,尤其是作为钢铁烟气治理重镇的唐山地区出台《关于开展SO2、NO2、CO污染物减排攻坚行动的通知》,要求“烧结机机头CO排放浓度不得超过6000mg/m3”,更增加了减排烧结烟气CO的迫切性,在此背景下,着眼于烧结烟气全流程治理,全烟气污染物治理,就显得尤为迫切。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普通烟气治理技术无法同时有效脱除烟气中CO、SO2、NOx等污染物的难题,常用烧结机烟气循环技术烟气循环比例较低的不足等问题,实现将烧结烟气污染物末端治理迁移到过程控制中,在烟气循环系统内部嵌入脱硝、脱CO、除尘,对经过污染物富集的烟气进行处理,实现烟气循环系统内部污染物治理新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烧结烟气循环联合全污染物治理装置,所述治理装置包括:
烧结机,所述烧结机上方设置有烟气密封罩,下方设置有多个风箱,多个所述风箱包括第一风箱、第二风箱和第三风箱;
烟道,所述烟道连接所述风箱,所述烟道包括机头烟道、中前段烟道和中后段烟道,所述机头烟道、中前段烟道和中后段烟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风箱、所述第二风箱和所述第三风箱连接;
除尘装置,所述机头烟道的出口与所述除尘装置的入口连接,用于烟气的除尘,
脱硫装置,所述脱硫装置的入口与所述除尘装置的出口连接,用于烟气的脱硫;
脱硝装置,所述中前段烟道与所述脱硝装置连接,用于烟气的脱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航泰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航泰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501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