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74964.0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142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葛云霞;焦亚桂;成晶晶;朱玉华;童佳佳;焦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云霞;焦亚桂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35/00;A61F13/02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吸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辅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负压吸引器和与负压吸引器通过负压管道相连通的储液瓶,所述储液瓶上还连通有渗液导流管,所述渗液导流管远离储液瓶的一端连通有用于吸引渗液的吸引管,所述吸引管侧壁设有贯通吸引管侧壁的吸引层,所述吸引层沿吸引管的轴心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渗液吸引装置可适用于小而深的伤口,例如窦道伤口的渗液吸引,并且,本实用新型在吸引管外侧设有海绵垫层,海绵垫层可对渗液初步吸收汇集,还可起到缓冲作用,防止负压过大导致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辅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伤口负压引流治疗是慢性伤口治疗中很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之一,他通过持续对伤口进行负压吸引,促进伤口血液循环,有效控制伤口大量渗液,减少伤口局部的细菌负荷量,从而有效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的愈合,因此在临床伤口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被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伤口负压引流装置对一些小而深的伤口,特别是窦道伤口无法适用。
针对这一问题,在临床上,有使用较小的玻璃瓶接注射器自制负压应用在小而深的伤口上,但负压无法持久,所接的注射器难以达到临床需要的压力指数,而且需要对病人不停抽吸针管,费时费力。
临床上也有使用拔罐治疗的,原理也是负压治疗,一方面可以吸出伤口脓液,也可以促进伤口愈合,但伤口大小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目前最小的罐口对小而深的伤口也都不合适使用,均达不到临床要求,而且伤口拔罐治疗的玻璃罐,对一些特殊部位的伤口,无法定罐,且容易掉落摔碎,增加临床风险。伤口拔罐治疗的玻璃罐并非一次性使用,需要反复消毒灭菌,增加工作量,且延误渗液处理时间,使患者康复拖延。
基于以上临床困境,故亟需提供一种能适用于小而深的伤口,特别是窦道伤口的渗液吸引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窦道伤口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吸引器和与负压吸引器通过负压管道相连通的储液瓶,所述储液瓶上还连通有渗液导流管,所述渗液导流管远离储液瓶的一端连通有用于吸引渗液的吸引管,所述吸引管侧壁设有贯通吸引管侧壁的吸引层,所述吸引层沿吸引管的轴心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
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吸引层包括若干个贯通吸引管侧壁的吸引孔,所述吸引孔沿吸引管轴心线周向均匀分布。
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相邻两个吸引层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吸引管包括设有吸引层的管主体和与管主体一体成型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一端管主体相连通,另一端与渗液导流管相连通,所述插接部通过凸出插接部侧面的卡齿与渗液导流管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卡齿包括远离管主体一侧的导向面和靠近管主体一侧的压止面,所述压止面的延伸方向与插接部的轴心线方向相垂直,所述导向面与压止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还包括可吸收渗液的海绵垫层,所述吸引管远离渗液导流管的一端延伸至海绵垫层内。
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海绵垫层外表面包覆有一层油纱层。
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吸引管与海绵垫层之间还设有形状保持圈,所述形状保持圈首尾相连呈环形,所述吸引管通过形状保持圈与海绵垫层相连通。
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吸引管的横截面呈椭圆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云霞;焦亚桂,未经葛云霞;焦亚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74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