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绕线装置以及使用该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3874.3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22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落合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88 | 分类号: | H01F41/088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郭放;许伟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装 以及 使用 方法 | ||
绕线装置(10)具备:卷芯(12),其供线材(11)卷绕;一对飞翼部(31),其被配置成从轴向夹着卷芯(12);飞翼部旋转元件(51),其以将卷芯(12)的轴作为旋转中心的方式使一对飞翼部(31)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旋转;蓄线件(61),其分别以装拆自如的方式被设置于一对飞翼部(31),并对被卷绕于卷芯(12)的线材(11)进行积蓄;张紧装置(71),其分别被设置于一对飞翼部(31),并向从蓄线件(61)被放卷出且被卷芯(12)引导的线材(11)施加张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线圈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均到达线圈的最外周层的方式进行绕线的绕线装置以及使用该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与电动机的小型化相对应的线圈,已知有一种线材被紧密地卷绕而在绕线层之间不形成无用的间隙,并且线材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被配线于相同的绕线层的所谓阿尔法绕线(或者,也称为“外外绕线”)线圈。
作为该阿尔法绕线线圈,已知有具有将线材卷绕成涡卷状而成的第一、第二线圈、和将该第一、第二线圈的内周端部彼此连结的内侧连接线在内的两列涡卷线圈。此外,作为上述两列涡卷线圈的制造装置,提出了一种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机轮、线材供给部、蓄线部在内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机轮以隔着线材的两根的量的间隔的方式而对置,并在卷芯的周围相互地向反方向旋转,所述线材供给部朝向第一机轮的引导槽或者孔放卷出线材,所述蓄线部在卷绕状态下对线材进行积蓄,且朝向第二机轮的引导槽或者孔放卷出该线材(参照日本特开JPH10-154626的段落编号[0010]、[0011]以及[0019])。
在该制造装置中,作为绕线的前阶段,将从线材供给部被供给的线材积蓄于蓄线部,然后,将线材供给部与蓄线部之间的线材的任意的位置设为卷绕起始,并使第一以及第二机轮相互朝向反方向旋转。借此,使从该卷绕起始的位置起朝向两侧延伸的线材同时且相互地朝向反方向卷绕于卷芯,并将在该卷芯的轴向上成为两层的绕线部形成于该卷芯的外周。
这样,在该制造装置中,通过从各绕线部的外周导出线材,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制造出线材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从最外周的相同的绕线层被引出的两列涡卷线圈。
发明内容
然而,在日本特开JPH10-154626中的线圈的制造装置中,在将从线材供给部被供给的线材积蓄于蓄线部之后,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机轮相互朝向反方向旋转,从而将从上述部件双方被放卷出的线材卷绕于卷芯。因此,所获得的线圈的大小被限制为能够从蓄线部进行供给的线材的长度,难以对使用了比较长的线材的比较大的线圈进行制造。
为了获得比较大的线圈,可考虑使蓄线部对比较长的线材进行蓄线。然而,当使蓄线部对比较长的线材进行蓄线时,在实际的绕线以前被实施的蓄线工序中所花费的时间扩大,难以迅速地制造线圈。
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在日本特开JPH10-154626中的线圈的制造装置中能够制造的线圈被限定为,由相同的绕线数构成的第一以及第二线圈通过内侧连接线而被连结的两列涡卷线圈这样的比较小型的线圈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迅速地制造出绕线数比较多的大型的线圈的绕线装置、以及使用该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某一方式,一种绕线装置具备:卷芯,其供线材卷绕;一对飞翼部,其被配置成从轴向夹着所述卷芯;飞翼部旋转元件,其使所述一对飞翼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旋转;蓄线件,其分别以装拆自如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一对飞翼部,并对被卷绕于所述卷芯的所述线材进行积蓄;张紧装置,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飞翼部,并向从所述蓄线件被放卷出且被卷芯引导的所述线材施加张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特有限公司,未经日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38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弧放电探测装置
- 下一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及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