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强纤维束基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7395.9 | 申请日: | 2019-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5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布施充贵;馆山胜;平野宏;清家聪;松井明彦;浦和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B15/12 | 分类号: | B29B15/12;C08J5/06;D06M15/55;D06M15/59;B29K10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强 纤维 基材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使用 塑性 树脂 材料 | ||
1.增强纤维束基材,其特征在于,在增强纤维束表面附着有上浆剂,增强纤维束中所含的每单位宽度的纤维根数为600根/mm以上且小于1,600根/mm,增强纤维束的悬垂值为120mm以上且240mm以下,
所述上浆剂至少包含聚酰胺系树脂,
聚酰胺系树脂的附着量为0.1wt%以上且5wt%以下,
其中,所述悬垂值以下述方式测定,
将切断为30cm的增强纤维束笔直地延伸并将其载置于平坦的台上,确认没有弯曲或扭曲,产生弯曲或者扭曲的情况下,通过100℃以下的加热、或者0.1MPa以下的加压来去除,在23±5℃的气氛下,在长方体的台的端部固定切断为30cm的增强纤维束基材,此时,以增强纤维束基材从台的端部突出25cm的方式固定,即,距增强纤维束基材的端5cm的部分处于台的端部,静置5分钟,然后,测定未固定到台的那侧的增强纤维束基材的前端与台的侧面的最短距离,作为悬垂值,测定根数设为n=5,采集平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纤维束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浆剂包含具有环氧基、氨基甲酸酯基、氨基、羧基等官能团的化合物中的任一者、或将这些化合物混合而得到的物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强纤维束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束表面的所述聚酰胺系树脂存在于最外表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强纤维束基材,其特征在于,硬度为39g以上且200g以下,所述硬度以下述方式测定,
基于JIS L-1096 E法,使用大荣科学精机制作所制“CAN-1MCB” 的HANDLE-O-Meter进行测定,以硬度测定中使用的试验片的长度为10cm,对于宽度,以长丝数1700根~550根为1mm的方式对增强纤维束基材进行拓宽调整,此外,分切宽度设定为20mm,在设置有分切槽的试验台上载置1根成为试验片的增强纤维束基材,测定用刮板将试验片压入到槽的8mm深度为止时产生的抵抗力,增强纤维束基材的硬度由3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强纤维束基材,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增强纤维束基材在浸渍前的宽度设为W1、将于25℃在水中浸渍5分钟后的宽度设为W2的情况下,宽度变化率W2/W1为0.5以上且1.1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强纤维束基材,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增强纤维束基材于25℃在水中浸渍5分钟,绝对干燥之后的在空气中的悬垂值D2为110mm以上且240mm以下,所述悬垂值D2以下述方式测定,
将切断为30cm的增强纤维束笔直地延伸并将其载置于平坦的台上,确认没有弯曲或扭曲,产生弯曲或者扭曲的情况下,通过100℃以下的加热、或者0.1MPa以下的加压来去除,在23±5℃的气氛下,在长方体的台的端部固定切断为30cm的增强纤维束基材,此时,以增强纤维束基材从台的端部突出25cm的方式固定,即,距增强纤维束基材的端5cm的部分处于台的端部,静置5分钟,然后,测定未固定到台的那侧的增强纤维束基材的前端与台的侧面的最短距离,作为悬垂值D1,将测定的所述增强纤维束基材在25℃的水中浸渍5分钟,然后取出,沥水,接着,将增强纤维束基材在80℃、真空条件下进行24小时干燥,绝对干燥之后,利用与所述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浸渍处理后悬垂值D2,测定根数设为n=5,采集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强纤维束基材,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增强纤维束的平均宽度设为W1时,宽度精度为W1-1mm以上且W1+1mm以下。
8.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成型材料,其特征在于,其由增强纤维束组形成,所述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成型材料由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强纤维束基材的非织物形成。
9.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成型材料,其特征在于,其由增强纤维束组形成,所述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成型材料由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强纤维束基材的织物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739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