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连接非附着结构的系统、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7484.3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1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托德·巴伦;皮特·L·代顿;布莱恩·班农;巴里·魏茨纳;托马斯·德西迈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7/12;A61B17/3205;A61B18/12;A61B90/00;A61F2/95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尹洪波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连接 附着 结构 系统 方法 装置 | ||
一种用于在消化道的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形成吻合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光学镜器件(“OSD”),其具有延伸经过其中并且位于在第一部内的第一靶部位的内腔,该OSD包括在其远端的用于观察第一靶部位的成像部件;第一内窥镜(“FE”),其包括延伸经过其中并且位于在第二部内的第二靶部位的工作通道;捕获装置(“CD”),其从近端延伸至包括环的远端,该CD延伸经过内腔;第一柔性元件(“FFE”),其延伸经过FE,该FFE包括穿过环将FFE联接到CD从而连接第一部和第二部的联接元件,该联接元件在插入构型与和锁定构型之间移动;和支架,其具有延伸经过其中并且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提供流体连通的内腔。
本公开要求于2018年1月1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616,217的优选权;该临时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参考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缝合人体器官的系统、方法和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执行胃肠吻合术的系统、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胃肠吻合术已被执行用以治疗与胃出口梗阻及其它问题相关的营养不良。胃肠吻合可通过腹腔镜或者开放手术过程而以外科手术形成。然而,用内窥镜执行此手术过程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需要用内窥镜经由胃腔来定位小肠中的期望位置。尽管超声内窥镜已被用于经过胃壁和肠壁而提供图像,但小肠通常是瘪的并且难以以这种方式进入。
已有用于减少此定向挑战的技术,该技术使用跟踪球囊经过幽门深入到十二指肠中或靠近特赖茨(Trietz)韧带的空肠近端部。然后,用造影剂或者用水或空气使该定向球囊膨胀,由此通过超声内窥镜检查和/或荧光透视提供更清楚的可视化。第二种方法采用相互轴向分离(即,沿该装置的纵向轴线)达大约200mm的两个大小类似的球囊。然后,用稀释的造影剂填充该装置内部在这两个球囊之间延伸的空间,从而形成用于从胃腔进行穿刺的靶点。该双球囊方法的一个优点是球囊本身不被穿刺(正如使用单靶点球囊被穿刺的情况),因为医生正在两个球囊之间进行穿刺而不直接地进入两个球囊中的任一球囊。另一种方法包括用稀释的造影液充满小肠,以使小肠扩张并可视化。当用药物使小肠不运动时,形成了暂时的靶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影液消散并且需要再导入。
由内镜下胃肠吻合术所造成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初始穿透已完成后失去对组织远端部的控制的可能性。如果已利用球囊或者电灼术使初始穿刺部位扩张,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在消化道的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形成吻合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光学镜器件,其包括延伸经过其中的构造成位于在第一部内的第一靶部位的内腔,该光学镜器件包括在其远端的用于观察第一靶部位的成像部件;和第一内窥镜,该第一内窥镜包括:延伸经过其中且构造成位于在第二部内的第二靶部位的工作通道;连同从近端延伸至包括环的远端的捕获装置(该捕获装置构造成延伸经过光学镜器件的内腔);和构造成延伸经过第一内窥镜的第一柔性元件,该第一柔性元件包括在其远端的联接元件,该联接元件构造成经过环将第一柔性元件联接到捕获装置从而连接第一部与第二部,该联接元件可在插入构型(其中联接元件的尺寸被设计成穿过捕获装置的环)与锁定构型(其中联接元件构造成防止可扩张元件穿过环)之间移动,从而将第一柔性元件线可移除地锁定至捕获装置。该系统还包括支架,其包括主体部、近侧凸缘和远侧凸缘,主体部包括延伸经过其中并且构造成延伸经过第一靶部位和第二靶部位的壁的内腔,因此该内腔提供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的流体连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支架输送系统,该支架输送系统包括导管,该导管从远端延伸至联接到手柄的近端,该导管包括构造成在其中接纳支架的工作通道,该支架输送系统构造成将支架放置在靶吻合部位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部是在小肠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部是在胃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未经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74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