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8286.9 | 申请日: | 201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8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米原真司;伯方俊树;田中武史;濑户内直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32;F04D29/28;F04D29/70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陈万青;李雪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调用 送风 装置 | ||
送风扇(3)包括锥形部(34),锥形部(34)从固定在旋转轴上的被固定部(33)沿径向延伸。锥形部(34)形成为向下方凹陷,且具有用于将上表面上的水排向下方的排水孔(34c)。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安装在汽车等上且用于送出空调用空气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特别是属于由布置在下方的电机驱动送风扇的这一构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安装在车辆上的空调装置构成为:选择车室内空气(内部空气)和车室外空气(外部空气)中的一者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利用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调节温度之后,供往车室的各部分。
近年来,下述用于送出空调用空气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已投入实用,其不仅具有仅送出所述内部空气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和仅送出所述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还能够切换到同时送出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的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即,如专利文献1~4所示,在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机壳上形成有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且在该机壳内形成有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在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的内部,分别设有送风扇,上述两台送风扇由共用的电机驱动。在机壳上,设有将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打开、关闭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利用该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能够在仅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仅打开外部空气引入口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以及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的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然后,使所述两台送风扇旋转,如果切换到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则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内部空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如果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则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外部空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如果切换到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则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外部空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而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内部空气流入下层空气通路。
就专利文献4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而言,收纳送风扇的涡壳由上涡壳和下涡壳构成,下涡壳的上部嵌合到上涡壳的下部,由此使上涡壳和下涡壳实现了一体化。
在涡壳的内部,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隔板,由该隔板将涡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隔板的周缘部处于被上涡壳的下部和下涡壳的上部沿上下方向夹住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296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206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20150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672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送风扇包括被称为锥形部的部分,该锥形部形成为从固定在电机的旋转轴上的被固定部延伸到周围的叶片,该锥形部有时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即,如果电机的旋转轴较长,则难以保证旋转时的稳定性,因此需要使旋转轴较短,为了使旋转轴较短,就需要使送风扇的被固定部靠下。另一方面,因为叶片的位置由涡壳的位置决定,所以为了使电机的旋转轴较短,需要将锥形部的中心部形成在比外周部靠下的位置,由此就要使被固定部位于下方。
然而,如果像这样使锥形部为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则当例如雨水或洗车时的水从外部空气引入口浸入涡壳的内部时,因为锥形部的上表面呈凹陷的形状,所以该上表面上有时会积水,该水可能成为产生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锥形部不会积水,来抑制产生不良现象。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锥形部的最低部位设置排水孔,来将积存在该锥形部的上表面上的水排向该锥形部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82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