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断路器及具备该断路器的安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8782.4 | 申请日: | 2019-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57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浪川胜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柏恩氏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37/04 | 分类号: | H01H37/04;H01H37/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断路器 具备 安全 电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断路器以及具备其的安全电路。断路器(1)具备: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其具有形成为板状并弹性变形的弹性部(43)以及在该弹性部(43)的一端部的可动触点(41),并将可动触点(41)向固定触点(21)按压而使其与固定触点(21)接触;热致动元件(5),其通过伴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使可动片(4)从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导通状态转变为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分离的断开状态;以及壳体(10),其收容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和热致动元件(5)。壳体(10)具有沿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D1延伸的侧壁(11),侧壁(11)在热致动元件(5)的周边具有向壳体(10)的外侧突出的凸部(1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于电气设备的安全电路的小型断路器等。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断路器作为各种电气设备的二次电池、电动机等的保护装置(安全电路)。在产生了充放电中的二次电池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或者在汽车、家电产品等设备所装备的电动机等中流动过电流的情况等异常时,断路器为了保护二次电池、电动机等而断开电流。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作为这样的保护装置而使用的断路器要求追随温度变化而准确地动作(具有良好的温度特性)和通电时的电阻值稳定。
断路器具备根据温度变化而工作并导通或断开电流的热致动元件。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应用双金属片作为热致动元件的断路器。双金属片是层叠热膨胀率不同的2种板状的金属材料而成的,是通过根据温度变化而改变形状来控制触点的导通状态的元件。该文献所示的断路器将固定片、端子片、可动片、热致动元件、PTC热敏电阻等构件收纳于壳体而成,固定片和端子片的端子从壳体突出,与电气设备的电路连接而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24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断路器在用作被称为笔记本型个人电脑、平板型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或智能手机的薄型的多功能移动电话等电气设备所装备的二次电池等的保护装置的情况下,除了上述的安全性的确保之外,还要求小型化。特别是,对于近年来的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用户对小型化(薄型化)的意向强,从各公司新发售的设备为了确保设计上的优越性,被设计为小型的倾向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构成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的一个构件,与二次电池一起安装的断路器也被强烈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要求壳体的小型化的断路器中,存在壳体的刚性/强度(耐压性)降低的倾向。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断路器中,为了弥补壳体的耐压性的降低,在顶壁埋设有罩片。
然而,近年来,断路器的用途正在扩大,并且在对壳体施加高负荷的用途中,期望进一步提高耐压性的技术。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温度特性并且提高壳体的耐压性的断路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触点;可动片,其具备形成为板状并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以及在该弹性部的一端部的可动触点,并将上述可动触点向上述固定触点按压而使其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热致动元件,其通过伴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使上述可动片从上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导通状态转变为上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断开状态;以及壳体,其收容上述固定触点、上述可动片和上述热致动元件,上述壳体具有沿上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侧壁,上述侧壁在上述热致动元件的周边具有向上述壳体的外侧突出的凸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上述断路器中,优选的是,上述壳体具有与上述侧壁交叉的顶壁,在上述顶壁埋设有形成为板状的罩片,上述罩片具有向上述凸部突出的方向延伸出的宽幅部,上述宽幅部的上述长边方向的长度大于上述凸部的上述长边方向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柏恩氏株式会社,未经柏恩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87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