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9624.0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59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篠田雅史;松井启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5D13/14 | 分类号: | C25D13/14;C25D13/00;C25D13/20;C25D13/22;C25D13/24;F26B9/00;F26B2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泳 涂装法 装置 | ||
电泳涂装法包括脱脂清洗工序、化学转化处理工序以及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脱脂清洗工序包括脱脂工序,在该脱脂工序中,将被涂物浸渍于脱脂溶液,并在此状态下,利用超声波振子使该脱脂溶液产生超声波振动,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包括第一电泳工序、第一水洗工序、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热流动工序以及第二电泳工序,在该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中,除去或减少被涂物的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在该热流动工序中,进行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被涂物上相对于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形成在被涂物上相对于第一对极较远一侧的部位的该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背景技术
电泳涂装以汽车车身等金属产品的防腐蚀为目的而得到广泛采用。就该电泳涂装而言,在现有技术中,被涂物具有复杂构造时如何保证泳透力是一个问题。例如,就汽车车身而言,不仅要求在露出到外部的外板部(外表面)上形成规定厚度的电泳涂膜,也要求在车室内部、发动机室内部那样的袋状部分的内侧等未露出到外部的内板部(内侧面)上形成规定厚度的电泳涂膜。然而,汽车车身的内板部与外板部相比,离电泳涂装装置的对极(电极)较远,电流密度较低,因此存在涂料难以析出,涂膜较薄的倾向。相对于此,如果想要在内板部上形成所需要厚度的涂膜,则外板部的涂膜就会过厚。
作为解决上述泳透力问题的措施,例如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分两次使电泳涂料附着到被涂物上的方法(所谓的双涂层)已为众人所知晓。该方法如下:将被涂物浸渍于第一电泳槽来形成第一电泳涂膜,水洗该被涂物后,使形成在该被涂物的外表面的第一电泳涂膜进行热流动,然后将该被涂物浸渍于第二电泳槽来形成第二电泳涂膜,水洗该被涂物后对所述第一电泳涂膜和第二电泳涂膜加热而使其固化。根据该方法,例如就汽车车身而言,在外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上形成供电泳时产生的氢气逸出的孔,该气体孔因热流动而被堵住,外板部的电阻变高。其结果是,容易向内板部通电,第二电泳涂膜多附着于内板部。因此,既能够抑制外板部的涂膜厚度增大,又能够在内板部上形成期望厚度的电泳涂膜。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0-008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针对所述双涂层进行实验和研究后发现,如果水洗已形成有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并在用于该水洗的清洗水残留有一部分的情况下,使第一电泳涂膜进行热流动,则会产生以下问题。
图13A示出清洗水103附着于被涂物101上的第一电泳涂膜102的状态。如果在此状态下,使第一电泳涂膜102进行热流动,则如图13B所示,在第一电泳涂膜102被清洗水103沾湿的部分和未附着清洗水的干燥部分的交界处会产生凹部104。这是因为,第一电泳涂膜102的干燥部分因热流动时的加热而迅速升温,但被清洗水103沾湿的部分在该清洗水103蒸发之前升温较慢。也就是说,沾湿的部分与干燥部分之间产生温度差,其结果是,该两部分的体积收缩量产生差异。因为干燥部分的体积收缩量比沾湿的部分大,所以在所述交界的位置几乎不移动时,在所述交界处第一电泳涂膜被朝向干燥部分拉去,如图13C所示,在该交界处产生相对较深的凹部104。
如果在产生上述凹部104后的状态下,在第一电泳涂膜102上进行第二次电泳涂装(形成第二电泳涂膜105),则已成为凹部104的部分的电阻比其周围低,因此容易附着电泳涂料。其结果是,如图13D所示,与所述沾湿的部分和干燥部分的交界相对应的部分的第二电泳涂膜105局部变厚。也就是说,产生凸部106。
这样,尤其是在例如像汽车车身的车顶那样,被涂物的大致水平的面上,清洗水不会流下来,容易因表面张力而处于局部停滞的状态,所述凹凸的问题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96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