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绝缘电线以及线束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16774.4 | 申请日: | 201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9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岛田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51/00 | 分类号: | C08L51/00;C08F255/00;C08K3/22;C08K3/24;C08K13/00;C08L23/02;C08L23/26;H01B3/4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杨海荣;曲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线 材料 组合 绝缘 以及 | ||
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和使用了该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的绝缘电线和线束,所述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为阻燃性优异的能够进行硅烷交联的聚烯烃类组合物,其柔软性优异,并且耐熔融性、耐加热变形性优异。所述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包含:(A)将硅烷偶联剂接枝聚合至聚烯烃上而得到的硅烷接枝聚烯烃;(B)未改性聚烯烃;(C)具有选自羧基、酯基、酸酐基、氨基、环氧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官能团的改性聚烯烃;(D)阻燃剂;和(E)交联催化剂,主旨在于,所述(A)硅烷接枝聚烯烃的硅烷接枝前的聚烯烃的密度为0.855g/cm3~0.890g/cm3,熔点为80℃以上,所述(B)未改性聚烯烃的密度为0.855g/cm3~0.950g/cm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绝缘电线以及线束。
背景技术
用于汽车的绝缘电线有时也用于发动机的周边等产生高温的部位,要求高耐热性。以往,作为这样的绝缘电线的包覆材料,使用交联聚氯乙烯树脂、交联聚烯烃树脂。关于这些树脂的交联方法,已知利用电子射线进行交联的方式(例如专利文献1)、硅烷交联(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940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12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利用硅烷的交联如其被称为水交联那样,利用空气中的水分促进交联。因此,为了防止在成形时发生非有益的交联反应而生成局部的固化物,采用分别将硅烷改性树脂与交联催化剂、其它成分分批化并混合的方法。但是,由于将交联催化剂、其它成分添加到非交联树脂中而分批化,因此存在树脂整体的交联度降低,耐热性、机械特性降低的担忧。
另外,近年来,由于混合动力汽车等的普及,需要与高电压、高电流对应的电线,电线直径大的电线增多。对于直径大的绝缘电线而言,从确保组装作业性等观点考虑,要求包覆材料的柔软性。但是,当使包覆材料柔软时,存在在制造时作为原料的颗粒、交联前的绝缘电线发生熔融、或在加热时电线包覆材料变形等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和使用了所述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的绝缘电线和线束,所述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为阻燃性优异的能够进行硅烷交联的聚烯烃类组合物,柔软性优异,并且耐熔融性、耐加热变形性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的电线包覆材料用组合物的主旨在于,包含:(A)将硅烷偶联剂接枝聚合至聚烯烃上而得到的硅烷接枝聚烯烃;(B)未改性聚烯烃;(C)具有选自羧基、酯基、酸酐基、氨基、环氧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官能团的改性聚烯烃;(D)阻燃剂;和(E)交联催化剂,所述(A)硅烷接枝聚烯烃的硅烷接枝前的聚烯烃的密度为0.855g/cm3~0.890g/cm3,熔点为80℃以上,所述(B)未改性聚烯烃的密度为0.855g/cm3~0.950g/cm3。
所述(A)硅烷接枝聚烯烃的硅烷接枝前的聚烯烃的密度优选为0.865g/cm3~0.880g/cm3,190℃×2.16kg载荷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优选为0.5g/10分钟~5g/10分钟,肖氏A硬度优选为55~70,弯曲弹性模量优选为3MPa~50MPa,熔点优选为100℃以上,所述(B)未改性聚烯烃在190℃×2.16kg载荷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优选为0.5g/10分钟~5g/10分钟,弯曲弹性模量优选为3MPa~200MPa,熔点优选为65℃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67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