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活塞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16912.9 | 申请日: | 201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6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迈克尔·谢勒;克里斯托弗·施莫尔;基安·罗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菲特尔莫古纽伦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16 | 分类号: | F16J1/16;F02F3/00;F02F3/02;F02F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张凯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 发动机 活塞 | ||
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活塞,其具有箱壁(18),所述箱壁各自形成在裙壁(12)与轴头销凸台(10)之间,并且所述活塞的特征在于,至少下边缘上和至少内侧上的推力侧上的至少一个箱壁(18),在第一部分(20)中从所述轴头销凸台(10)开始大体笔直且向外倾斜地延伸、然后向内弯曲地延伸,且然后在第二部分(16)中大体笔直且向内倾斜地延伸到所述裙壁(1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活塞。
内燃发动机的活塞首先具有沿直径相对的裙壁(skirt wall),这些裙壁是汽缸套表面(cylinder jacket surface)的一部分,这些汽缸套表面在运行期间沿着汽缸孔(cylinder bore)或插入其中的汽缸衬(cylinder liner)滑动。在沿活塞冲程(stroke)轴线的方向观察的内部区域中,还设置有轴头销凸台(gudgeon pin boss),这些轴头销凸台用于接收轴头销,通过该轴头销,活塞连接至连接杆。裙壁与轴头销凸台之间的连接件(connection)称为裙连接件、连接壁或箱壁(box wall)。通常,设置四个这样的箱壁,两个用于连接推力侧(thrust side)上的裙壁,而两个用于连接反推力侧(counter-thrustside)上的裙壁。
特别地,推力侧箱壁承受高的机械负荷,因为在工作冲程期间,由于活塞顶上的气体压力和连接杆的倾斜位置,将推力侧裙壁压靠汽缸壁的水平侧向力起作用。该侧向力通过箱壁从轴头销凸台传递到裙壁上。这导致在内侧上、即箱壁的朝向活塞冲程轴线的侧面上的高压缩应力。
此外,必须要考虑所谓的接触面的变化,即如果在上止点(upper dead center)处,侧向力从反推力侧向推力侧变化。就此而言,汽缸孔与活塞的裙壁之间的接触也从反推力侧向推力侧变化。同样在接触面的这种变化的过程中,裙壁的内侧上,特别是在下边缘、也就是所谓的开放裙端上,出现了高压缩应力。强度不足可能会导致开放裙端处的开裂,这是火花点火发动机用活塞中最常见的损坏类型之一。
背景技术
为了克服这种情况,例如从DE 10 2009 032 379 A1中已知,特别是在内侧上以大体笔直的方式形成裙连接件,并且当从下面观察时,使这些裙连接件从轴头销凸台开始向内倾斜。换句话说,箱壁到与轴头销轴线垂直的假想平面的距离从轴头销凸台开始减小。从DE 10 2012 203 570 A1中已知类似的构造。
然而,在构造裙连接件时,必须遵守进一步的约束条件,特别是轴头销的长度和油喷嘴的位置,该油喷嘴用于将冷却油喷射到冷却管道中或活塞的下侧上。特别地,上述箱壁的向内倾斜的、笔直的路线(course)将导致轴头销凸台离外部相对较远,这增加了轴头重量并需要轴头销的适配。例如,根据DE 10 2013 214 738 A1、DE 41 09 160 A1、US 6,279,456 B1和JP 56-40706 B2,通过整体弯曲的裙连接件解决了该矛盾。这的确在无需向外转移(shift)轴头销凸台的情况下为冷却油喷嘴创造了空间,但是这种构造对于强度而言是不利的。
最后,DE 10 2009 045 437 A1公开了一种活塞,该活塞具有未更详细描述的连接壁,这些连接壁具有用于冷却油喷嘴的切口。
发明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活塞,该活塞在对于冷却油喷嘴的位置和/或轴头销凸台的位置的设计强度和灵活性的结合方面得到了优化。
该目的的解决方案由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的活塞提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菲特尔莫古纽伦堡有限公司,未经菲特尔莫古纽伦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69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雨刮臂
- 下一篇:多特异性抗原结合蛋白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