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能器件的底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21054.7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6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畑中辰也;境田康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B1/24;H01B5/14;H01G11/28;H01M4/02;H01M4/13;H01M4/66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杜丽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器件 涂层 形成 组合 | ||
提供储能器件的底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导电性碳材料、分散剂和溶剂,导电性碳材料的密度为1g/cm3时所期待的电导率为50S/cm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器件的底涂层形成用组合物。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话、数码相机、便携游戏机等便携电子设备的小型轻质化、高功能化的要求,近年来,在积极地进行高性能电池的开发,通过充电能够反复使用的二次电池的需求大幅地扩大。
其中,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具有高电压,另外,不存在充放电时的记忆效应等,因此是现在最集中精力进行开发的二次电池。
另外,从近年来的对环境问题的应对出发,电动汽车的开发也在积极地进行,对于作为其动力源的二次电池,不断要求更高的性能。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满足将能够吸储、放出锂的正极和负极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收容在容器内、向其中装满电解液(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代替液态电解液而使用凝胶状或全固体型的电解质)的结构。
正极和负极一般通过将包含能够吸储、放出锂的活性物质、主要由碳材料构成的导电材料、进而包含聚合物粘结剂的组合物在铜箔、铝箔等的集电体上涂布而制造。该粘结剂用于将活性物质与导电材料、以及它们与金属箔粘接,聚偏氟乙烯(PVdF)等可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氟系树脂、烯烃系聚合物的水分散体等已市售。
但是,上述的粘结剂的对于集电体的粘接力说不上充分,在电极的裁切工序、卷绕工序等制造工序时,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的一部分从集电体剥离、脱落,成为产生微小短路、电池容量的波动的原因。
进而,通过长期的使用,由于电解液引起的粘结剂的溶胀、与活性物质的锂吸储、放出引起的体积变化相伴的电极合材的体积变化,也存在发生电极合材与集电体间的接触电阻增大或者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的一部分从集电体剥离、脱落导致的电池容量的劣化的问题,进而在安全性的方面也有问题。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尝试,作为通过提高集电体与电极合材层之间的密合性、降低接触电阻从而使电池低电阻化的技术,开发了使导电性的底涂层介于集电体与电极合材层之间的手法。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以碳作为导电性填料的导电层作为底涂层、配设在集电体与电极合材层之间的技术,示出通过使用包括底涂层的复合集电体从而能够减小集电体与电极合材层之间的接触电阻,并且也能够抑制高速放电时的容量减少,进而也能够抑制电池的劣化,另外,在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中也公开了同样的技术。
进而,在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将碳纳米管(以下也简写为CNT)作为导电性填料的底涂层。
对于底涂层,不仅期待电池的低电阻化,而且也期待抑制电阻的上升的功能,有时由于使用的导电性碳材料,使电池的电阻增大,使电阻上升加速。
在这方面,在使用了某种导电性碳材料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使电池低电阻化并且是否能够抑制电阻的上升,尚无明确的认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097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0119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49916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4/042080号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15/02994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化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10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