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NG加气器材试验评估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27707.2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4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朴宰贤;裵裁环;郑镇元;全洙成;慎奉宰;全永勋;郑志贤;金大焕;权纯亨;沈揆恩;金贞奂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造船海洋机资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B63B27/34;F17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庚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07 | 代理人: | 李伟波;韩德凯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ng 器材 试验 评估 设备 | ||
本发明的LNG加气器材试验评估设备,通过导入储藏罐模块、供应模块以及加气模块对实际的加气状况进行模拟并作为海上状况模拟设备附加模拟模块而为储藏罐模块以及加气模块赋予流动性并借此对多种海域的状况进行模拟,从而可以对上述储藏罐模块以及加气模块中所使用的器材产品在实际运用状况下的稳定性以及性能进行评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化天然气(LNG)加气器材试验评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构建用于对海上状况进行模拟的装置而可以执行实际运行状况下的液化天然气(LNG)加气器材的安全性测试以及性能测试的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与防止全球变暖以及气候变化相关的环境规制,国际性的船舶排放气体规制被进一步强化,因此世界各国都在专注于使用环保型低碳燃料的船舶开发。此外,伴随着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以及大气污染的加剧,国际海事组织(IMO)、欧盟、美国等都计划大规模地强化与从船舶排出的污染物质相关的规制。
为了减少从船舶排出的温室气体,国际海事组织计划以2005年的船舶排放量为基准,截止2020年减少20%的排放量且截止2050年减少50%的排放量。
作为与其相关的最强有力的应对方案,考虑将液化天然气(LNG,LiquefiedNatural Gas)作为大量排放出公害物质的柴油燃料的替代品进行使用。
液化天然气(LNG)是对气体状态的天然气进行液化的产物,而液化的天然气与气体状态相比其体积可以减少至约600分之1,因此在大量的远距离运输的情况下液化天然气(LNG)的效率最高。
如上所述的船舶,可以分为将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使用的船舶(以下简称为“液化天然气(LNG)推进船舶”)以及用于接收和存储液化天然气(LNG)并向其他船舶进行注油的船舶(以下简称为“液化天然气(LNG)加气船舶”),此外还具有在对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基地的液化天然气(LNG)进行运输并对液化天然气(LNG)进行存储之后供应至向液化天然气(LNG)推进船舶或液化天然气(LNG)加气船舶进行注油的注油设备(以下简称为“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码头”)的船舶(以下简称为“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舶”)。
液化天然气(LNG)是一种不含硫的洁净燃料,因为不需要配备独立的燃料处理设备而即使是在适用排放气体规制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价格的提升,韩国国内的造船厂都预计液化天然气(LNG)推进船舶将在日后的几年之内成为全新的创收来源,而且大韩民国政府也正在大力地推进与液化天然气(LNG)推进船舶、液化天然气(LNG)加气船舶乃至漂浮式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码头相关的技术开发。
在国外,正在以欧洲以及北美为中心开展与液化天然气(LNG)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而且欧洲内的很多国家已经构建和运营液化天然气(LNG)加气设备,尤其是荷兰已经掌握了最先进的加气试验评估技术。
而与此相反,在韩国国内为了振兴液化天然气(LNG)加气事业并导入港湾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系统而急需政府的扶持。
但是,因为没有任何韩国国产的液化天然气(LNG)相关器材(加气领域)的试验评估基础设施而无法执行性能评估,因此实际上韩国国内产品的商业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尤其是,没有可以对实际的加气状况进行模拟试验的设备。
因此,为了实现韩国国产产品的商业化,急需构建一种可以在对实际加气状况进行模拟的同时对多种海上状况进行模拟,从而对实际运用状况下的液化天然气(LNG)加气器材的性能进行试验评估的系统以及试验基础设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问题而提供一种为了强化韩国国内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相关器材的开发以及技术商业化力量而构建出可以在对实际加气状况进行模拟的同时还可以对多种海上状况进行模拟的设备,从而可以对实际运用状况下的液化天然气(LNG)加气器材的稳定性以及性能进行评估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造船海洋机资材研究院,未经韩国造船海洋机资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77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