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基础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28990.0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4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舩越弓子;永山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璞莱克斯 |
主分类号: | E02D27/00 | 分类号: | E02D27/00;E02D27/01;E02D2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鹿屹;李雪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基础 构造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预制混凝土基础牢固地固定于地基的混凝土基础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混凝土基础构造(10)包括预制混凝土基础(16),预制混凝土基础具有埋入地基(G)的突出部(30)。在设置于地基(G)的挖掘孔(18)的内部配置有锚板(20),由连结构件(22)连结预制混凝土基础(16)和锚板(20)。在挖掘孔(18)的内部,由包含固化材料和土的回填材料(94)构成回填部(24)。在预制混凝土基础(16)与回填部(24)之间,由包含固化材料的填充材料(96)构成填充层(26)。预制混凝土基础(16)具有供连结构件(22)穿通的贯通孔(42),从贯通孔(42)填充构成填充层(26)的填充材料(9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预制混凝土基础的混凝土基础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承受建筑物的荷载的基础,一般使用条形基础、板式基础和独立基础等混凝土制的基础。但是,在对这些基础进行施工时,需要在现场组装模板的工序、按照构造设计装入钢筋的工序、向模板内注入混凝土的工序、使混凝土硬化的工序和拆卸模板的工序等多个工序,因此存在工期变长的问题。此外,这些基础在现场由人的手工作业进行施工,因此存在精加工精度容易产生误差的问题。此外,需要确保熟练的技能者、混凝土泵车等特殊车辆,因此存在施工成本变高的问题。
作为能够解决上述各问题的现有技术,具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基础构造。该基础构造包括配置在地基的表面的混凝土基础板和打入地下的地下锚,混凝土基础板和地下锚彼此连结。根据该基础构造,由于能够在工厂生产混凝土基础板,所以能够省略现场中的混凝土的浇筑作业等。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43027号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基础构造用于承受电热水器等设备的荷载的用途,没有设想用于承受建筑物的荷载的用途。因此,在将该基础构造用于承受建筑物的荷载的用途的情况下,混凝土基础板有可能下沉,或者由于吹到建筑物的风的力量将地下锚拔出而导致混凝土基础板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预制混凝土基础牢固地固定于地基的混凝土基础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本发明的混凝土基础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基础,配置在地基的表面,包括基础主体和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基础主体的外周部向下方突出设置并埋入所述地基,且在内侧形成有收容空间;挖掘孔,通过挖掘所述预制混凝土基础的下方的所述地基而构成;板状的锚板,配置在所述挖掘孔的内部;棒状的连结构件,连结所述预制混凝土基础和所述锚板;回填部,通过将包含固化材料的回填材料回填到所述挖掘孔而构成,且上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以及填充层,通过将包含固化材料的填充材料填充到所述预制混凝土基础与所述回填部之间而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内侧的所述收容空间,连接所述回填部的上表面整体和所述预制混凝土基础的下表面,且包住所述连结构件,所述基础主体具有向上方敞开的凹部,所述连结构件的上端的高度设定为低于所述基础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在所述凹部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连结构件穿通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连结构件的直径,在所述贯通孔与所述连结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贯通孔用于供所述填充材料填充到所述预制混凝土基础与所述回填部之间。
按照这种结构,在预制混凝土基础的下方构成的回填部使用固化材料而凝固,并且在预制混凝土基础与回填部之间构成的填充层使用固化材料而凝固,因此能够由回填部和填充层稳定地支撑预制混凝土基础。此外,通过将与预制混凝土基础连结的锚板埋入回填部,从而使预制混凝土基础与回填部一体化,因此能够通过作用于回填部的外表面与挖掘孔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来抑制预制混凝土基础移动。此外,由于预制混凝土基础的突出部埋入地基,所以能够通过作用于突出部与地基之间的摩擦力,来抑制预制混凝土基础移动。因此,能够将预制混凝土基础牢固地固定于地基。
本发明的混凝土基础构造的其他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基础主体的外周部形成为环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璞莱克斯,未经株式会社璞莱克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89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成式预测及限制性合并
- 下一篇:用于解决、减轻和逆转老花眼的激光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