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风出风口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29565.3 | 申请日: | 2019-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4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E·伯特切尔;O·海涅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34 | 分类号: | B60H1/34;F24F13/1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郭帆扬;陈浩然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 风口 | ||
1.用于以沿流动方向(S)流动的空气流(L)定向流入机动车(3)的乘客舱(4)的用于机动车(3)的通风系统(2)的通风出风口(1),具有壳体(5)、带有第一挡板区段(7)和第二挡板区段(8)的挡板装置(6),其中,在所述第一挡板区段(7)与所述第二挡板区段(8)之间构造有呈缝隙状的气隙(9)、带有沿流动方向(S)第一前薄片端部(11)和第一后薄片端部(12)的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相对于所述挡板装置(6)能够围绕第一摆动轴线(V1)摆动地被保持,且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的薄片宽度平行于所述气隙(9)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沿流动方向(S)齐平地布置在所述第一挡板区段(7)之前。
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通风出风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在所述第一挡板区段(7)处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的薄片厚度的至少50%在所述第一后薄片端部(12)处被所述第一挡板区段(7)遮盖。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出风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在所述第一挡板区段(7)处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后薄片端部(12)至少逐段沿着所述第一摆动轴线(V1)由所述第一挡板区段(7)完全遮盖。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出风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出风口(1)具有带有沿流动方向(S)第二前薄片端部(14)和第二后薄片端部(15)的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其中,所述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相对于所述挡板装置(6)能够围绕第二摆动轴线(V2)摆动地被保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的薄片宽度平行于所述气隙(9)延伸,且其中,所述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沿流动方向(S)齐平地布置在所述第二挡板区段(8)之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出风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在所述第二挡板区段(8)处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的薄片厚度的至少50%在所述第二后薄片端部(15)处被所述第二挡板区段(8)遮盖。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通风出风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在所述第二挡板区段(8)处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二后薄片端部(15)至少逐段地沿着所述第二摆动轴线(V2)由所述第二挡板区段(8)完全遮盖。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出风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和所述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如此地彼此机械联结,使得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的摆动引起所述第二空气导引薄片(13)的摆动。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出风口(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前薄片端部(11)处布置有第一屏蔽薄片(16),其在由所述气隙(9)背对的方向上延伸且构造成用于对所述第一空气导引薄片(10)的背对所述气隙(9)的薄片侧(17)屏蔽所述空气流(L)。
9.用于使机动车(3)的乘客舱(4)通风的通风系统(2),具有用于产生沿流动方向(S)流动的空气流(L)的鼓风装置(18)、用于导引所述空气流(L)的通风通道(19)和用于以所述空气流(L)定向流入所述机动车(3)的乘客舱(4)的通风出风口(1),
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出风口(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来构造。
10.具有通风系统(2)的机动车(3),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2)按照根据权利要求9的通风系统(2)来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未经大众汽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956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