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相不锈钢带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34473.4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2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萨拉·维克隆德;托马斯·福斯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特维克材料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6/00 | 分类号: | C21D6/00;C21D7/02;C21D7/13;C21D8/02;C21D9/46;C22C38/00;C22C38/02;C22C38/06;C22C38/42;C22C38/44;C22C38/46;C22C38/48;C22C38/50;C22C38/5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陈海涛;王海川 |
地址: | 瑞典桑***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锈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双相不锈钢制造的双相不锈钢带,其中所述双相不锈钢按重量%计具有如下组成:C,小于或等于0.02;Si,0.05~0.40;Mn,0.5~3.0;Cr,30.0~33.0;Ni,5.0~10.0;Mo,2.0~4.0;N,0.40~0.60;Al,0.010~0.035;B,0.0020~0.0030;Ca,0.0006~0.0040;Cu,0~0.60;V,0~0.15;W,0~0.05;Co,0~0.60;Ti,0~0.03;Nb,0~0.03;P,小于或等于0.03;S,小于或等于0.02;剩余物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其中所述双相不锈钢由30体积%~70体积%的奥氏体相和70体积%~30体积%的铁素体相构成;并且其中所述带具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交替层,所述交替层与所述物体的平面基本上平行并且所述交替层具有小于或等于约10μm的平均层厚度。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造包含所述双相不锈钢的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相不锈钢带和制造所述双相不锈钢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将具有UNS:S32750组成的双相不锈钢带用于要求良好耐腐蚀性的普通带应用中。所述带在退火条件下的屈服强度(Rp0.2)为约600MPa,拉伸强度(Rm)为约800MPa,临界缝隙腐蚀温度(CCT)为约50℃,临界点蚀温度(CPT)为约80℃。
然而,对能够用于诸如海水应用或其他苛刻化学环境的最严酷环境中的宽范围应用中的具有更高强度和更高耐腐蚀性的带和由其制备的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用于这些环境中的带应极耐腐蚀,并且在冷加工和退火条件下均具有出色的机械强度。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双相不锈钢带,所述双相不锈钢带将满足上述条件并且具有等于或高于上述现有技术的PRE值,其中将PRE值定义为PRE=Cr+3.3*Mo+16*N。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双相不锈钢带,所述双相不锈钢带按重量%计具有如下组成:
剩余物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其中所述双相不锈钢由30体积%~70体积%的奥氏体相和70体积%~30体积%的铁素体相构成;并且其中所述双相不锈钢带具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交替层,所述交替层与所述带的平面基本上平行并且所述交替层具有小于或等于约10μm的平均层厚度。本发明的双相不锈钢带将具有低含量的或不含σ相和/或沉淀的氮化铬。这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双相不锈钢带的Cr、Mo和N的含量很高。具有低含量的或不含σ相和/或沉淀的氮化铬是指存在的量不应严重劣化双相不锈钢带的耐腐蚀性和/或韧性。
另外,如上文或下文中所定义的双相不锈钢带将具有奥氏体相,所述奥氏体相足够稳定以抵抗在诸如冷轧的塑性变形期间转变为马氏体。此外,本发明的双相不锈钢带将具有优异的热延展性能,并且在双相不锈钢带中,奥氏体和铁素体相分别更均匀地分布。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造如上文或下文中所定义的双相不锈钢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大方坯(bloom),所述大方坯具有如上文或下文中所定义的双相不锈钢带组成;
-通过使用一种或多种热加工工艺将所述大方坯转变为板坯,其中所述一种或多种热加工工艺在约1000℃~约1300℃的温度下实施;
-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热轧步骤将所述板坯转变为热轧带,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热轧步骤在约1000℃~约1300℃的温度下实施;
-将所述热轧带淬火至约500℃的温度;
-将所述淬火的热轧带酸洗;
-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冷轧步骤对所述酸洗的热轧带进行冷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特维克材料技术公司,未经山特维克材料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44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