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着色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近红外线透过性遮光膜和装饰基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34750.1 | 申请日: | 2019-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91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欣彦;南部和树;德田拓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22 | 分类号: | G02B5/22;C09B57/00;C09B67/20;C09B67/22;C09D17/00;G03F7/004;G03F7/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牛蔚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着色 树脂 组合 及其 制造 方法 红外线 透过 遮光 装饰 | ||
着色树脂组合物,其含有(A)树脂、(B)着色剂及(C)有机溶剂,所述着色树脂组合物至少含有双苯并呋喃酮系颜料作为上述(B)着色剂,由上述着色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形成的着色膜中的双苯并呋喃酮系颜料的微晶尺寸为10nm以上且25nm以下。提供耐光性优异、具有高可见光遮光性和近红外线透过性且透过散射光少的着色树脂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着色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近红外线透过性遮光膜和装饰基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智能手机、平板PC等各种信息终端中,使用各种生物识别,以增强安全性。除了以往的指纹识别之外,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研究也在进行中,面部识别、虹膜识别中使用近红外线传感器、近红外线摄像头。另外,在汽车中,也使用车载显示器的运动传感器等近红外线传感器、驾驶员监视摄像头等近红外线摄像头。
上述近红外线传感器、近红外线摄像头通常配置于各种显示器、壳体的周边部分。由于以往的近红外线传感器、近红外线摄像头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盖,因此存在从外部视认到近红外线传感器、近红外线摄像头而损害设计感的课题。因此,正在研究用于从外部隐蔽近红外线传感器、近红外线摄像头的滤光片、涂料。这些滤光片、涂料要求近红外线的高透过性和可见光的低透过性。当使用过去通常使用的染料作为着色剂时,虽然红外线的透过性足够高,但存在耐光性不充分且光学特性随时间而劣化的课题。因此,例如研究了一种在支承体上至少设置有功能层的层叠体,该功能层至少包含能够烧成除去的有机物、玻璃粉末以及能够使红外线区域的光透过且对可见光区域的光进行遮光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100nm的金属微粒或者半金属微粒(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一种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含有绿色色素及黑色色素,且具备下述结构体,该结构体的波长400~730nm的光的平均透过率为2%以下且在波长800~1000nm之间具有平均透过率为80%以上的连续50nm的波长区域(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另一方面,作为同时具有高近红外线透过性和高可见光遮光性的颜料,已知有双苯并呋喃酮系颜料(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也已研究了含有双-氧代亚二氢吲哚基-苯并二呋喃酮着色剂或其异构体或互变异构体的近红外线非活性组合物(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17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98810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0-53472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7-1169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使用金属微粒、有机着色颜料、有机黑色颜料的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技术而言,虽然耐光性良好,但难以同时具有可见光遮光性与近红外线透过性,特别是存在由于粒子引起的光散射而使得近红外线摄像头的图像分辨率大幅降低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耐光性优异、具有高可见光遮光性和近红外线透过性且透过散射光少的着色树脂组合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双苯并呋喃酮系颜料作为着色树脂组合物的着色剂,并使着色树脂组合物中的双苯并呋喃酮系颜料的微晶尺寸在特定范围内,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是含有(A)树脂、(B)着色剂及(C)有机溶剂的着色树脂组合物,该着色树脂组合物至少含有双苯并呋喃酮系颜料作为上述(B)着色剂,由上述着色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形成的着色膜中的双苯并呋喃酮系颜料的微晶尺寸为10nm以上、25nm以下。此处,微晶尺寸是根据使用CuKα射线作为X射线源的X射线衍射光谱中的衍射角2θ=7.8°以上、8.0°以下处出现的主峰的半值宽度求出的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47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D游戏流传输场景中的航位推测和延时改进
- 下一篇:药物自动输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