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线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35137.1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2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柳田泰次;下田洋树;伊藤良典;依田武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50/507 | 分类号: | H01M50/507;H01G4/228;H01G11/10;H01G11/72;H01M50/209;H01M50/258;H01M50/581;H02G3/1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熊传芳;苏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 ||
配线模块(10)具备:收容多个连接汇流条(17)中的各个汇流条的多个第一收容部(60)沿并列方向并排而成的第一收容部列(61)、收容多个连接汇流条(17)及输出汇流条(18)中的各个汇流条的多个第二收容部(62)沿并列方向并排并且在与并列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第一收容部列(61)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收容部列(63)、位于第一收容部列(61)与第二收容部列(63)之间并将第一收容部列(61)和第二收容部列(63)连结的多个列间连结部(64),多个第一收容部(60)彼此通过能够挠曲变形的第一挠曲部(65)连结,多个第二收容部(62)彼此通过能够挠曲变形的第二挠曲部(66)连结,多个列间连结部(64)各自具有能够扭转变形的变形部(76)。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配线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将具有多个电极端子的多个蓄电元件并排而成的蓄电元件组配设的配线模块,已知有日本特开2014-49238号公报所记载的配线模块。该配线模块具备:收容汇流条的收容部排列而成的第一收容部列、收容汇流条的收容部排列而成的第二收容部列及将第一收容部列和第二收容部列连结的连结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92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技术中,将构成第一收容部列的收容部和构成第二收容部列的收容部连结的连结部通过合成树脂与收容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呈直线状地配置。其结果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配线模块在与收容部排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整体难以挠曲变形。因此,存在有难以逐个进行电极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作业这样的问题。以下进行说明。
当一个汇流条与一个电极端子连接时,收容该汇流条的收容部要接近电极面。但是,收容有尚未与电极端子连接的汇流条的其它收容部保持停留在与电极面分离的位置的状态。在配线模块在与电极面交叉的方向上难以挠曲变形的情况下,只要存在有未与电极端子连接的汇流条,配线模块整体就不得不停留在与电极面分离的位置。因此,在现有技术所涉及的配线模块中,进行将收容于配线模块的多个汇流条同时组装于蓄电元件组的作业。其结果是,存在有配线模块朝向蓄电元件组的安装作业的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朝向蓄电元件组的安装作业的效率的配线模块。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一种配线模块,配设于多个蓄电元件沿并列方向并排而成的蓄电元件组,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具有设置了多个电极端子的电极面,所述配线模块具备:与所述多个电极端子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端子连接的多个汇流条、收容所述多个汇流条中的各个汇流条的多个第一收容部沿所述并列方向并排而成的第一收容部列、收容所述多个汇流条中的各个汇流条的多个第二收容部沿所述并列方向并排并且在与所述并列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收容部列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收容部列、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列与所述第二收容部列之间并将所述第一收容部列与所述第二收容部列连结的多个列间连结部,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彼此由能够挠曲变形的第一挠曲部连结,所述多个第二收容部彼此由能够挠曲变形的第二挠曲部连结,所述多个列间连结部各自具有能够扭转变形的变形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第一挠曲部挠曲变形,能够使第一收容部列在与蓄电元件的电极面交叉的方向上挠曲。另外,通过使第二挠曲部挠曲变形,能够使第二收容部列在与蓄电元件的电极面交叉的方向上挠曲。进而,通过使列间连结部的变形部扭转变形,第一收容部列的挠曲变形和第二收容部列的挠曲变形不会相互妨碍。由此,能够使配线模块整体在与电极面交叉的方向上容易地挠曲变形。
作为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方式。
所述变形部能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伸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51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管理装置、集成电路
- 下一篇:制造陶瓷组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