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热线圈、加热装置以及工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35208.8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5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细木真保;田中嘉昌;岩崎昭一郎;小崎英幸;儿玉裕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B6/10 | 分类号: | H05B6/10;H05B6/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 代理人: | 邹轶鲛;石红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线圈 装置 以及 工件 制造 方法 | ||
加热线圈被构造为感应加热具有孔的工件。加热线圈包括分别具有导体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第一加热单元的导体和第二加热单元的导体在与工件的外周表面的轴向和周向交叉的倾斜方向上延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工件的外周表面的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和加热装置,该工件具有柱状的周表面并且具有从周表面在中心方向上延伸的孔。
背景技术
在中心方向上延伸的复位孔(return hole)形成于球状螺母的内周表面。当在复位孔敞开的状态下将感应热施加于球状螺母的内周表面时,在内周表面的表面层的在周向上流动的感应电流可能集中于复位孔的周边的在内周表面的轴向上互相相反的两侧的边缘部处,使得感应电流所集中的缘部可能过热并熔融。根据JP2001-152242A和JP2001-192734A公开的方法,在由铜等制成的插塞插入至复位孔内的状态下将感应加热施加于内周表面,使得降低或防止复位孔的缘部处的过热。
JP2001-152242A和JP2001-192734A描述的加热方法针对大量工件的感应加热需要大量的插塞并且需要大的工时数以将插塞插入工件的周表面中的孔中,这将导致生产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例示方面提供一种加热线圈,其能够降低或者防止形成于待感应加热的工件的外周表面上的孔的周边中的局部过热,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出实施例的加热线圈和加热装置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加热线圈的顶视图。
图3是图1的加热线圈的左侧视图。
图4是图1的加热线圈的右侧视图。
图5是图1的加热线圈的修改例的前视图。
图6是图1的加热线圈的修改例的侧视图。
图7A是示出在利用图1中的加热装置感应加热的工件的周表面上流动的感应电流的示意图。
图7B是示出在利用图1中的加热装置感应加热的工件的周表面上流动的感应电流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参考例的加热线圈的前视图。
图9A是示出在使用图8中的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工件的周表面上流动的感应电流的示意图。
图9B是示出在使用图8中的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工件的周表面上流动的感应电流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另一参考例的加热线圈的前视图。
图11A是示出在使用图10中的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工件的周表面上流动的感应电流的示意图。
图11B是示出在使用图10中的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工件的周表面上流动的感应电流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加热线圈的另一个实例的前视图。
图13是图12的加热线圈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的加热装置的修改例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根据实验例的淬火后工件的硬度测量位置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实验例1和实验例2的硬度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图17是示出实验例3和实验例4的硬度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地示出用于例示实施例的加热线圈和加热装置的实例。图2至4示出图1中的加热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未经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52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管理装置
- 下一篇:饮料机、饮料机系统及饮料提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