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皮设备中的定向显示和对准的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37036.8 | 申请日: | 201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1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S·波帕;R·迪金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滕特泰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B90/00;A61B34/20;A61B17/11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周积德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中的 定向 显示 对准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用于确定源设备和目标设备之间的对准的装置。所述装置包含所述源设备、所述目标设备和处理系统。所述源设备包含用于生成第一空间变异电场的第一空间变异场发生器和用于生成第二空间变异电场的第二空间变异场发生器,其中所述第二空间变异电场相对于所述第一空间变异电场成角度偏移。所述目标设备包含至少一个传感器,该传感器被配置以检测来自所述第一空间变异电场的第一信号和来自所述第二空间变异电场的第二信号。所述处理系统被配置以基于来自所述目标设备所述第一和第二空间变异电场的所述第一和第二信号确定在所述第一源设备和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对准。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所述装置的使用方法和所述装置的所述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相邻体腔(吻合)之间以微创方式形成导管、开口或瘘管的所述装置和方法。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在微创吻合术中使用的所述装置和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使用导管和对准方法形成吻合。
背景技术
微创手术是执行各种心血管和内窥镜手术的常用方法。通常使用通过皮肤上的小切口插入体内各种内腔或其他腔中的导管来执行。形成导管、开口或瘘管(吻合)的经皮方法具有若干临床益处,包含简化手术并减少对腔或血管的外科创伤,该外科创伤对通畅程度具有负面影响。
为了经皮形成吻合的目的,已经开发了几种技术,但是没有一种技术被批准用于临床。以下所有技术均采用一个或两个导管,以在两个相邻的血管之间形成吻合。US8523800描述了形成瘘管的技术,其目的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US5830222描述了用于经皮连接两个血管以将动脉血转移到静脉系统的技术,而US6475226描述了一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替代方法。US2013/0281998和US2012/0302935描述了用于经皮形成用于透析的瘘管的技术。
使用血管内或内窥镜导管形成吻合的一种方法涉及将管或支架移植物放置在两个体腔(即两个腔)之间以形成连接。由于荧光透视不足以进行角度对准,因此需要一种主动的方法来对准两个导管。
在如上所述的微创和经皮介入中,需要使一个介入设备对准另一个介入设备。
众所周知,可以使用类似光束的能量源,即激光器,来实现定向对准,该激光器的功能类似于旋转的灯塔信标(即,对于大多数源设备旋转,没有信号或信号很少,一旦指向正确,则出现明亮的峰值)。用这种方法测得的信号类似于脉冲函数的高斯近似。
或者,可以通过从源设备发送定向或非对称信号或场并在相邻目标设备中接收信号来实现源设备与目标设备的对准。旋转或移动所述源设备,以便接收到的信号将指示对准。已经参考包含电场在内的许多不同技术描述了该技术(WO2016/145202)。该对准可用于引导诸如针之类的穿透设备从一个设备进到另一个设备,例如,作为插入支架移植物以形成从一个腔到另一个腔的通道的前驱(WO 97/13463)。
旋转直到获得最大信号的过程具有多个缺点。在某些情况下,最大值可能很浅,因此对准可以对角度变化不敏感,导致对准不准确。在寻找最大值时,有必要旋转所述源设备,直到达到最大值,然后经过,因此信号从最大值开始减小,这意味着定位最大值的过程需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多次迭代运动,直到操作员接收到最大信号。另外,当获得所述第一信号时,转动所述源设备的方向不明显,这可以导致在试图使信号最大化之前进行明显的旋转以找到信号。
而且,使源设备相对于目标设备旋转对准的目的是将诸如针之类的穿透构件(即交叉构件)从所述源导管在空腔或血管腔中精确地引导至所述目标导管所在的空腔或血管腔中。如果所述目标导管未正确地居中放置在其所在的腔中,则即使交叉构件最初与所述目标导管对准,所述交叉构件完全找不到腔的风险也会增加。另外,一旦所述穿透构件到达所述目标体腔,有一种感测和/或捕获所述穿透构件的手段就最好了。
另外,与针头位置对准的所述非对称电场的产生需要电极在所述源设备上的精确定位。当前产生方法局限于具有小直径的导管,并且通常需要手工组装/放置导电箔,这在再现性和准确度上受到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与现有技术相关联的至少一些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滕特泰克有限公司,未经斯滕特泰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70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