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风阻船舶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37295.0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26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良和;谷口豪;木村校优;池田刚大;浅沼则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MOL技术-贸易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商船三井 |
主分类号: | B63B15/00 | 分类号: | B63B15/00;B63B1/3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婷;刘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风阻 船舶 | ||
提供一种小风阻的船舶,构成为在水面上构造物(2)、(20)的船尾侧第一范围(Rx1)且上下第一范围(Rz1)中的各水平截面(Sh(z))中,将相对于前后方向(X)的船首方向(Lc)以50度的第一角度(α1)延伸的第一倾斜线(L1)、以80度的第二角度(α2)延伸的第二倾斜线(L2)之间设为扇形区域(Rα),在使该扇形区域(Rα)的关键的虚拟点(P2(z))沿船体中心线Lc前后移动时,存在如下的虚拟点(P2(z))的位置:水平截面(Sh(z))的轮廓线(Ls(Z))的长度的50%以上100%以下的长度的轮廓线(Ls(Z))进入扇形区域(Rα)。由此,能够减小斜向迎风的影响,并且在由船体或上部构造物和堆积货物形成的水面上构造物产生升力,能够从该升力的船体的前后方向的分量获得推力,能够提高船舶的推进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地相对于斜向迎风的风阻小的船舶,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通过设计船桥、居住区等的上部构造物的船尾侧的形状而减小相对于斜向迎风的风阻的船舶。
背景技术
在水面行驶的商船的几乎所有的船舶中,基于船舶的水面下的船体形状的设计的阻力减少、基于船体和螺旋桨和舵等的关系的推进性能的提高得到发展,此外,关于在水面附近的波浪导致的兴波阻力、碎波阻力、反射波中的阻力减少,也通过设计船首形状、船尾形状而谋求阻力减少。
另一方面,关于水面上的空气导致的阻力,也存在对空气阻力即风阻的改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特别地,干舷较高且风压面积较大的汽车运输船(汽车专用船)、由于货物的装载而风压面积增加的集装箱船、上部构造部较大的客船等在水面上的风压面积较大,因此容易受到风压的影响,风阻的减少与节能相关,因此寄予厚望。
与此相关,如例如日本申请的特开2011-57052号公报中所述的那样,提出有如下的小风阻的船舶,将设置在上甲板上的上部构造物的船尾侧的形状、或者水面上的船体的船尾侧的形状的至少一方的水面上构造物的形状如下地形成:在该水面上构造物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至少0%~50%的范围中的与水面平行的各截面的形状中,进入比等腰梯形靠外侧的范围内且比等腰三角形靠内侧的区域,所述等腰梯形将最大宽度B的船尾侧最后部作为下边,将该下边的长度B1设为0.9×B,将底角θ1设为40度~80度,将上边的长度B2设为0.5×B,所述等腰三角形将前述最大宽度B的船尾侧最后部作为底边,将该底边的长度B3设为1.2×B,将底角θ2设为40度~80度。
在该小风阻的船舶中,以能够降低水面上的风压面积较大而易于受到风压的影响的汽车运输船、集装箱船、客船等的风压的影响、提高船舶的航运性能作为目的,提出下述形状:主要是关于来自正面的迎风,在水面上构造物的后方,防止在死水区域产生的停滞涡流和卡尔曼涡流那样的流出涡流的产生。
此外,另一方面,如例如日本申请的特表2014-501194号公报所述的那样,提出有如下的船壳,以借助相对风而产生向船的行进方向的空气力学的升力而使船壳作为帆而起作用的方式,令水面上的船壳的形状为对称形的NASA翼形状的空中翼,切断成为船尾侧的后缘而形成垂直于船壳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在该船壳时,公开了如下的风洞测试结果:在从大约13度到39度的风的区段获得了作用于船的移动方向的风力的分量。
不仅是这样地根据来自船舶的行进方向的正面的迎风,根据船舶航行的航路、航行时的气象条件,对于斜向迎风也能谋求风阻的减少这一点也变得被重视。
专利文献1 : 日本申请的特开2011-570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 : 日本申请的特表2014-501194号公报。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得到下述认知:在船舶的航行中,若船舶自身的船速与自然风的风速变为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在相对风向下进行考虑,则变为斜向迎风的概率较高。并且,根据斜向迎风下的风洞实验的结果等得到下述认知,特别地船尾中的形状对风阻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设计船舶的水面上构造物的外形的形状而能够无需特别地设置帆而在斜向迎风时获得推力。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OL技术-贸易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商船三井,未经MOL技术-贸易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商船三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72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