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扭矩缓冲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42881.4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21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藤原浩实;浅井比吕志;永田卓见;坂下和己;梶田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F.C.C. |
主分类号: | F16F15/139 | 分类号: | F16F15/139;F16F15/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姜越;金雪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矩 缓冲器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高迟滞设定在较宽范围内,并且提高用于产生高迟滞的高摩擦件的组装性和维护性的扭矩缓冲器装置。扭矩缓冲器装置(100)在由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旋转驱动的第一输入板(101)与第二输入板(102)之间具备输出毂(104)和凸缘体(107)。输出毂(104)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部分安装有凸缘体(107)。另外,在输出毂(104)且在外周面上形成有摩擦板保持部(106)。摩擦板保持部(106)供第一摩擦板(111)的板侧嵌合部(111a)嵌合并且轴向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一摩擦板(111)和第一中间板(112)的总量的厚度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发动机的扭矩变动的扭矩缓冲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在具备发动机的自行式车辆中,在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扭矩缓冲器装置。扭矩缓冲器装置通过在相互摩擦接触的两个旋转体间产生的迟滞扭矩来吸收发动机的扭矩变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从连结有变速箱侧旋转轴的突起部件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从动板的轴向两侧分别配置高摩擦件,并且在这些高摩擦件的各外侧经由树脂材料制的滑动部件分别配置低摩擦件而能够产生低迟滞和高迟滞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以下,称为“扭矩缓冲器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233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扭矩缓冲器装置中,存在高迟滞由设置于从动板的两侧的两个高摩擦件来产生,因此无法配置更多高摩擦件而在产生的高迟滞上有限制的问题。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扭矩缓冲器装置中,存在两个高摩擦件安装于相互不同的部件亦即两个滑动部件因此组装作业繁琐并且维护负担也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高迟滞设定在较宽范围内,并且能够提高用于产生高迟滞的高摩擦件的组装性和维护性的扭矩缓冲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输入板,其形成为平板环状且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旋转驱动;第二输入板,其形成为平板环状且配置于与第一输入板对置的位置,并且与该第一输入板一体旋转驱动;圆筒状的输出毂,其与第一输入板和第二输入板配置于同轴上且通过这些第一输入板和第二输入板的旋转驱动力来旋转驱动;凸缘体,其从输出毂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伸出且设置于第一输入板与第二输入板之间;弹性传递体,其由设置于第一输入板与凸缘体之间、第二输入板与凸缘体之间、且将第一输入板和第二输入板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凸缘体的弹性体构成;平板环状的多个第一摩擦板,其在输出毂的径向外侧设置于凸缘体与第二输入板之间;多个第一中间板,其形成为与第二输入板一体旋转驱动的平板环状且分别配置于多个第一摩擦板间;以及压力体,其设置于第一输入板与第二输入板之间且使多个第一摩擦板与多个第一中间板在凸缘体与第二输入板之间相互紧贴,输出毂分别具有:摩擦板保持部,其在上述输出毂的外周面上形成为沿着轴向相互重叠的多个第一摩擦板和多个第一中间板的厚度以上的长度且供多个第一摩擦板分别嵌合;和毂侧嵌合部,其以在摩擦板保持部上沿着轴向以朝向径向突出或者凹陷的方式形成,多个第一摩擦板在内周部具有形成为与毂侧嵌合部嵌合的凹状或者凸状的板侧嵌合部。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特征,扭矩缓冲器装置形成有将多个第一摩擦板在与供输入轴连结的输出毂的外周面嵌合从而被限制径向的位移并且在该外周面上被限制周向的位移并且被允许在轴向的位移的状态下保持的毂侧嵌合部,因此能够通过适当地设定保持于该毂侧嵌合部的第一摩擦板的数量从而将高迟滞设定在较宽范围内。该情况下,扭矩缓冲器装置仅通过将多个第一摩擦板从轴向插入于毂侧嵌合部就能够保持该多个第一摩擦板,因此能够提高用于产生高迟滞的第一摩擦板的组装性和维护性。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在上述扭矩缓冲器装置中,毂侧嵌合部和板侧嵌合部构成为,相互啮合的部分的各周向的长度形成为相互不同的长度而形成有能够供输出毂与第一摩擦板在周向上相对位移的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F.C.C.,未经株式会社F.C.C.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428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系统、电池管理装置
- 下一篇:能够多维伸缩的层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