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材的对焊接头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43078.2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42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奥平宏行;石川力也;只野琢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SM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K26/21 | 分类号: | B23K26/21;B23K31/00;C22C38/00;C22C38/44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智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材 焊接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钢材的对焊接头,以对接了端部的一对钢材为母材,具有从这些母材的表面向内部以横跨所述端部的方式形成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材的碳浓度为0.1质量%以上且0.35质量%以下,
所述焊接部具有:熔融凝固部,其通过自所述表面的第一加热使所述一对母材的端部熔融并凝固而成;再熔融凝固部,其通过将所述熔融凝固部从其表面再加热,使该熔融凝固部再熔融并再凝固而成;和凝固再加热部,其形成于比该再熔融凝固部靠内部侧,通过所述再加热在不伴随熔融的情况下使所述熔融凝固部的组织发生变化而成,
所述熔融凝固部的宽度W0、从所述焊接部的表面到该熔融凝固部的最深部的深度d0、所述再熔融凝固部的宽度W1和从所述焊接部的表面到该再熔融凝固部的最深部的深度d1具有下述关系,
0.46≦W1/W0≦0.95
0.14d0≦d1≦0.73d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材的对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凝固再加热部的维氏硬度的平均值比所述再熔融凝固部的维氏硬度的平均值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材的对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熔融凝固部的表面的残余应力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心部成为压缩应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材的对焊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焊接部的周向的终端部,形成于所述再熔融凝固部的凹陷的距所述焊接部的表面的深度h和该再熔融凝固部的所述深度d1具有下述关系,
0.32d1≧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材的对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凝固部通过小孔式焊接形成,所述再熔融凝固部及凝固再加热部通过热传导焊接形成。
6.钢材的对焊接头的制造方法,使由钢材构成的一对母材的端部彼此对接,从这些母材的表面向内部以横跨所述端部的方式形成焊接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材的碳浓度为0.1质量%以上且0.35质量%以下,
所述焊接部通过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形成,
第一步骤中,通过自所述表面的第一加热使所述一对母材的端部熔融并凝固,由此形成熔融凝固部,
第二步骤中,通过将所述熔融凝固部从其表面进行再加热,使该熔融凝固部再熔融并再凝固,由此形成再熔融凝固部,并且在比该再熔融凝固部靠内部侧形成在不伴随熔融的情况下使所述熔融凝固部的组织发生变化而成的凝固再加热部,
此时,所述熔融凝固部的宽度W0、从所述焊接部的表面到该熔融凝固部的最深部的深度d0、所述再熔融凝固部的宽度W1和从所述焊接部的表面到该再熔融凝固部的最深部的深度d1具有下述关系,
0.46≦W1/W0≦0.95
0.14d0≦d1≦0.73d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焊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步骤中,通过小孔式焊接形成熔融凝固部,在所述第二步骤中,通过热传导焊接形成再熔融凝固部及凝固再加热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C株式会社,未经SM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4307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设备定位的多重集成模型
- 下一篇:粉末分散液、层叠体、膜和含浸织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