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诺如病毒剂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50592.9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2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浅野真菜;久野齐;渥美欣也;林京子;河原敏男;小松聪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学校法人中部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05 | 分类号: | A61K36/05;A01N43/16;A01N65/03;A01P1/00;A23K10/16;A23L33/105;A23L33/12;A61K31/7032;A61K35/68;A61K35/748;A61K36/02;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孙明;龚敏 |
地址: | 日本国爱知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诺如病 毒剂 | ||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治疗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症、防止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的扩散方面有效的新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诺如病毒剂,其包含源自单细胞藻类的物质作为有效成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诺如病毒剂。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使用源自微型藻类的物质的抗诺如病毒剂及其用途等。本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7月3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43050号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方式援引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诺如病毒为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近年,诺如病毒已成为感染性胃肠炎的主要原因,感染力极强且对表面活性剂、醇等表现出高抵抗性,频繁引起群体性感染。牡蛎等双壳贝类为主要的感染源,但是患者的吐泻物·排泄物引发的二次感染也成为大的问题。
现状是通过加热食品、对烹调器具进行消毒、手指消毒等应对诺如病毒的感染,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以诺如病毒为目标的抗病毒剂、杀病毒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此外,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诺如病毒的人工培养,这已成为开发疫苗、治疗药的障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71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13981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92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以上背景下,本申请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治疗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症(感染性胃肠炎)、和/或、防止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的扩散方面有效的新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诺如病毒感染症的特征之一是:在症状消失后的数天~1周左右时间内,有感染力的病毒会被排出到患者的粪便中,这会引起二次感染扩散。本发明人等关注这一点而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胶球藻属微型藻类的藻体及其提取物(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酯的提取物)具有抑制诺如病毒增殖的作用,还具有促进病毒从体内排出/排除的作用,对诺如病毒感染症的治疗以及二次感染的预防或阻止非常有效。另外,发现在免疫功能降低时上述作用也是重要的。该事实显示:胶球藻属微型藻类的藻体及其提取物作为诺如病毒感染症的治疗药的有效成分是非常有效的。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即单半乳糖甘油二酯的结构。另外,得到了证明该提取物的利用价值非常高的进一步的见解。
另一方面,明确了:对于源自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钝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螺旋藻(Spirulina))和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的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酯的提取物,也可预期与源自胶球藻属微型藻类的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酯的提取物同样的效果。
主要基于上述成果和讨论,提供以下发明。
[1]一种抗诺如病毒剂,其含有源自单细胞藻类的物质作为有效成分。
[2]根据[1]记载的抗诺如病毒剂,其中,上述单细胞藻类为属于胶球藻属、小球藻属、微拟球藻属、节旋藻属或裸藻属的微型藻类。
[3]根据[1]记载的抗诺如病毒剂,其中,上述单细胞藻类为属于胶球藻属的微型藻类。
[4]根据[3]记载的抗诺如病毒剂,其中,上述微型藻类为胶球藻(Coccomyxa sp.)KJ株或其突变株。
[5]根据[1]~[4]中任一项记载的抗诺如病毒剂,其中,上述有效成分为上述单细胞藻类的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酯的提取物。
[6]根据[5]记载的抗诺如病毒剂,其中,主要成分为单半乳糖甘油二酯。
[7]根据[6]记载的抗诺如病毒剂,其中,上述单半乳糖甘油二酯为选自以下(1)~(6)中的一种以上单半乳糖甘油二酯:
(1)构成脂肪酸为C16:3和C18:3的单半乳糖甘油二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学校法人中部大学,未经株式会社电装;学校法人中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05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产分配盒的方法
- 下一篇:含硫聚合性单体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