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铅蓄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62767.8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3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伊藤悦子;安藤和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主分类号: | H01M50/411 | 分类号: | H01M50/411;H01M50/489;H01M50/491;H01M10/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金世煜;朝鲁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铅蓄电池用隔离件,其包含聚烯烃,且孔弯曲度为5以上。还提供一种铅蓄电池,具有正极板、负极板以及介于上述正极板和上述负极板之间的上述隔离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铅蓄电池用隔离件和铅蓄电池。
背景技术
铅蓄电池可用于车载用、产业用等各种各样的用途。铅蓄电池具有正极板、负极板、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件以及电解液。铅蓄电池中,由于充放电的条件、用途,在放电时电解液中的硫酸浓度的降低变得显著,大量溶解的铅离子在充电时析出到负极板,容易产生渗透隔离件的渗透短路(也称为枝晶短路,Dendrite short)。因此,正在研究抑制渗透短路的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液式铅蓄电池用隔离件,其特征在于,将以聚烯烃系树脂、无机粉体和增塑剂为主体的原料组合物进行熔融混炼,之后,除去上述增塑剂的一部分而形成带肋微多孔膜,在由带肋微多孔膜形成的液式铅蓄电池用隔离件中,对于上述肋微多孔膜,将在所述平板状片与所述极板抵接用主肋的边界线(该肋的根部的线)上,相对于膜面不垂直咬合的部分作为基部时,使其满足以下的所有条件:
(1)上述基部的空隙率为55~75%,上述肋部的空隙率为上述基部的空隙率的0.8倍以下,
(2)上述基部的平均孔径为0.02~0.2μm,上述肋部的平均孔径为上述基部的平均孔径的0.8倍以下,
(3)上述基部的最大孔径为0.3~0.8μm,上述肋部的最大孔径为上述基部的最大孔径的0.8倍以下。
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介由隔离件而层叠的极板组、电解液、收纳上述极板组的电解槽;连接上述负极板的极耳的负极汇流排正下方的两端的极耳的外端间的长度A、和连接上述正极板的极耳的负极汇流排正下方的两端的极耳的外端间的长度A’分别比连接于上述各汇流排的极板中位于两端的极板的上部框架部的层叠方向外端间的长度B、B’更小;上述隔离件在朝向上述正极板的上部的区域和朝向上述负极板的上部的区域具有肋。
专利文献3提出了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正极板、负极板、配置在上述正极板和上述负极板之间的隔离件;上述隔离件具有基部、设置在上述基部的与上述负极板相对的负极面的负极肋、配置在上述基部的两侧的侧端部;上述侧端部中至少一部分具有比上述基部更厚的厚壁部;从上述负极板的厚度方向看,上述负极板的两端位于上述厚壁部的宽度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11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630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336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从抑制渗透短路的观点出发,现在正在研究专利文献1~3那样的技术。但是,即使使用这样的技术,由于隔离件的孔结构,还是无法充分地抑制渗透短路。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铅蓄电池用隔离件,其包含聚烯烃,且孔的弯曲度为5以上。
在铅蓄电池中,可以抑制渗透短路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袋状隔离件的外观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铅蓄电池的外观与内部结构的部分切取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的Log微分孔容分布的坐标图。
图4为表示现有的隔离件的Log微分孔容分布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未经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27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解析方法、分析方法以及微生物的识别方法
- 下一篇:铅蓄电池用隔离件和铅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