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封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67362.3 | 申请日: | 2019-10-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9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杰里米·塔迈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频谱医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9/02 | 分类号: | A61M39/02;A61M1/3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沈智娟 |
地址: | 英国格***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植入到血管壁上的血管接入装置(10),该接入装置包括用于经由血管壁上的孔提供进入血管的访问通道的管状结构(12),用于将管状结构附接到血管壁上的所述孔处的连接器装置(20;21),以及膜结构(16A;16B),该膜结构具有足够的柔韧性以使其能够塌缩以便插入通过所述孔,并且能够扩展以至少部分地靠在血管内表面上从而包围孔。膜结构包括膜孔口(18),以提供从血管内部进入管状结构的通道。血管接入装置还包括能够在膜结构扩展抵靠所述血管内表面时关闭膜孔口的关闭机构。还提供了一种植入血管接入装置的方法。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管接入装置,血管接入方法及相应的系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可植入到血管壁上的端口的血管接入装置,以及使用这种装置进行血管进入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诸如体外膜充氧(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体外生命维持期间,典型的外科方案包括将诸如血液之类的液体从患者体内排出并重新引入患者体内。临床医生要考虑的局限性之一是接入部位的适合性,例如用于容纳引流和输液通道的血管直径,或进入部位相对于目标器官的位置。临床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插入技术的适用性、血管部位、血管大小和远端灌注的阻塞(例如需要避免血管内的医疗器械过度限制血液流动的情况,正常情况下该血液会供应该医疗器械的下游区域)来限制技术的范围(repertoire)。此外,临床医生可能必须考虑实用性,例如可以使插入距目标器官多远是有效的。作为一个示例,对于从心脏下游的血管向心脏的输注(infusion),可能必须考虑到心脏可以逆着输注方向泵送。
所谓的双腔插管通过包括一个适合于引流的内腔和另一个适合于输注的内腔的单个插管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容纳两个通道的问题,这种装置的局限在于它们的累积横截面小于插入它们的血管的横截面。
本发明试图进一步增加临床医生可用的血管接入装置的范围(repertoire)。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接入装置。
血管接入装置是用于植入到血管壁上的类型,并且包括管状结构、连接器装置和膜结构。
管状结构用于提供经由血管壁中的孔进入血管的通道。连接器装置用于将管状结构附接在血管壁中的所述孔处。膜结构具有足够的柔性,以塌缩从而穿过所述孔插入,并且可以扩展以至少部分地靠在血管的内表面上围绕所述孔。膜结构包括膜孔口,以提供从血管内部进入管状结构的通道。血管接入装置还包括能够在膜结构扩展抵靠所述内表面时关闭膜孔口的关闭机构。
将理解的是,血管壁可以是经由皮肤地(percutaneously)来访问的,通过将诸如插管(cannula)或“针”之类的装置穿过皮肤插入直到其到达血管壁,或更直接地在外科切下到血管之后。本发明的血管接入装置旨在植入到血管壁上。为此,将血管的壁切开或刺破以形成一个孔,该孔可以根据血管的直径扩大到通常为几毫米或“法米(French)”(1毫米=3法米)的直径。为了提供背景信息,腋动脉的直径通常在5到8毫米左右(左腋动脉比右腋下动脉稍小),而股动脉的直径在6毫米到10毫米(左股动脉略小于右股动脉),因此直径几毫米或更大的孔会构成明显的穿口。
膜结构可经由这样的孔(该孔通过切口或刺穿而形成到血管内部)插入穿过血管,并且可扩展以提供从内部覆盖孔的膜。膜可以是诸如适当材料的片体之类的结构,所述适当材料诸如硅树脂、PTFE(聚四氟乙烯)或其他组织状材料(诸如丝绸之类的)。膜结构可以设置有活性剂或表面处理以提供抗菌性能和/或抗凝性能。片体的宽度对应于打算将其插入其中的血管,并且在扩展状态下可以延伸不超过几厘米。例如,片体的最长直径可以不超过约6、7、8或9cm。
膜结构包括膜孔口,该膜孔口可以容易地与血管壁上的孔对准,使得膜孔口在血管的内部和外部之间提供通道。所述膜围绕膜孔口并靠在血管壁的内表面上,以实际上密封血管壁中的孔,从而实际上抑制了膜和血管壁之间朝向血管孔的流动,同时在膜孔口打开时可以存在经由所述孔通过所述膜孔口的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频谱医疗有限公司,未经频谱医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73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