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微创心脏瓣膜修复的缝线附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69541.0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4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L·考菲斯;J·赫尔格森;A·希夫勒;D·埃德米斯顿;G·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尼奥绰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9 | 分类号: | A61B17/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铸成律师事务所 11313 | 代理人: | 王珺;段丹辉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心脏 瓣膜 修复 缝线 装置 | ||
本文公开了通过将作为人工腱索的缝线插入心脏瓣膜小叶中的用于血管内进入心脏并进行心脏瓣膜的经导管修复的微创系统和方法。在各种实施方式中,这种系统和方法可用于其他心脏瓣膜修复手术中,例如通过插入一条或多将小叶保持在接合位置的条缝线来接合小叶或插入缝线以修复小叶中的撕裂这种边缘到边缘的修复。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9月7日提交的62/728,349号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发明涉及缝线的微创递送。更具体地,所公开的发明涉及将缝线作为人造腱索附连到跳动心脏中的摆动或者脱垂的小叶上。
背景技术
人体心脏内的二尖瓣和三尖瓣包括:孔口(环孔)、两个(对于二尖瓣而言)或者三个(对于三尖瓣而言)小叶以及瓣膜下结构。瓣膜下结构包括多个腱索,其将运动瓣膜小叶连接于心室内的肌肉组织(乳头肌)。腱索断裂或者拉长将导致部分或者全部小叶脱垂,引起二尖瓣(或三尖瓣)返流。外科手术校正二尖瓣瓣膜返流的常用技术是在瓣膜脱垂片段和乳头肌之间植入人工腱索(通常为4-0或者5-0戈尔特斯(Gore-Tex)缝线)。
该过程传统上是通常通过正中胸骨切开术进行的心脏直视手术,并且需要进行主动脉阻断和心脏停搏的心肺分流术。使用这样的心脏直视技术,由正中胸骨切开术或者右侧开胸术所形成的大开口使外科医生能够直接通过左心房切口看到二尖瓣,并且可以将手置于胸腔中的心脏外部附近以操纵外科器械去除离体组织和/或者通过心房切口引入用于附接在心脏内的人工腱索。然而,这些侵入性的心脏直视手术存在有创伤程度高、并发症的风险大、住院时间长以及患者恢复过程痛苦等问题。而且,虽然心瓣膜外科手术对很多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也许可以从该技术受益的其他多数患者不能够或者不愿意承受这样的心脏直视技术带来的创伤或者风险。
已经开发了在心脏仍然跳动的情况下对心脏瓣膜进行微创胸腔镜修复的技术。Speziali的8,465,500号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胸腔镜心瓣膜修复方法和设备,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Speziali所教导的胸腔镜心瓣膜修复方法和设备连同光纤技术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代替需要在停搏心脏进行的心脏直视手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作为在可以在跳动心脏上应用的微创外科手术的过程中的可视化技术。Zentgraf的第8,758,393号和9,192,374号美国专利中公开了这些技术的最新版本,这些专利公开了一种集成装置,该装置可以进入心室,导航至小叶,捕获小叶,确认正确捕获并递送缝线作为二尖瓣返流(MR)修复的一部分。这些微创修复通常是通过小的肋骨之间的进入点进行,然后通过心尖穿刺进入心室。尽管对患者的侵入性和风险远低于开放性心脏手术,但这些胸腔镜手术仍包含大量的恢复时间和痛苦。
对于微创缝线递送系统,为了最小化血液流失并减少恢复时间和痛苦,能够在心脏不停跳手术过程中缝合瓣膜小叶而无需开放外科手术方法或微创胸腔镜方法的心室外壁切口是有利的。例如,已经提出了使用经血管通路进行心脏瓣膜修复的各种方法,包括公开号为2007/0118151和2013/0035757的美国专利以及第7,635,386号、8,043,368号和8,545,551号美国专利。然而,关于成功的血管内技术,这些方法尚未解决与心脏直视或胸腔镜技术的结果相匹配的各种问题,包括在心脏不停跳血管内手术过程中有效地抓住并保持跳动的小叶的已知挑战。
发明内容
本文公开了通过将作为人工腱索的缝线插入心脏瓣膜小叶中用于血管内进入心脏并进行心脏瓣膜的经导管修复的微创系统和方法。在各种实施方式中,这种系统和方法可用于其他心脏瓣膜修复过程中,例如通过插入一条或多条将小叶保持在接合位置的缝线来接合小叶或插入缝线以修复小叶中的撕裂这种边缘到边缘的修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尼奥绰德有限公司,未经尼奥绰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95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