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麦类病害的防治方法、麦类种子及麦类倒伏损失的抑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72904.6 | 申请日: | 2019-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50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聪美;尾崎刚一;永田俊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组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01N25/00 | 分类号: | A01N25/00;A01N25/02;A01N25/12;A01N43/653;A01N43/80;A01P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病害 防治 方法 种子 倒伏 损失 抑制 | ||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对麦类病害,特别是白粉病、红锈病、叶枯病和纹枯病有高防治效果,且更省力的防治方法、抑制麦类倒伏损失的方法以及麦类的种子。其是以选自二氯异噻唑化合物或其盐的1种或2种以上处理麦类种子的防治麦类病害的方法、抑制麦类倒伏损失的方法以及麦类的种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以二氯异噻唑化合物处理麦类种子来防治麦类病害的方法、麦类种子和抑制麦类的倒伏损失的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可以发挥较高防治效果,且与常规方法相比更节省劳力和防治费用的防治麦类病害的方法、麦类种子和抑制麦类倒伏损失的方法。
背景技术
麦类是世界各地种植的主要谷物,尤其是小麦是最重要的作物。因此,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防治影响小麦产量的各种病害已成为重要的问题。目前,作为小麦生长中期后的主要病害的小麦白粉病、叶枯病、红锈病和纹枯病是通过在生长期间向茎叶喷洒杀菌剂来防治的。然而,每一种病害都具有抗药性的问题,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另外,由于在广阔的麦田上整体喷洒防治药剂需要大量的劳力,且需要大量的防治药剂和大规模的防治用机器和设备,因此需要很高的费用。因此,正在积极地研究开发具有对这些小麦病害抗病细菌有效的新作用机理的病害防治药剂、开发减少喷雾次数等减少劳力和费用的防治方法。
例如,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引起的、在许多小麦种植地都有发生。病叶较早枯死,结实不良而导致产量下降。小麦白粉病在降雪地区的融雪期至收获期之间,非降雪地区的生长中期至收获期之间发生,播种后数个月至半年后的栽培期的后半期发生(非专利文件1)。另外,白粉病在病斑上形成大量分生孢子,随风散开,并反复传播。其防治是在发病的早期阶段,对麦田全体喷洒防治药剂的悬浮液来进行,如上所述需要大量的劳力和高额的费用。由于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III的细胞色素b并被称为QoI剂和抑制固醇生物合成并被称为DMI剂的化合物效果显著,因此被用作主要的防治药剂,但已报道出现了对这2种化合物均具有抗性的菌种(非专利文献2,非专利文献3)。
小麦叶枯病是由小麦壳针孢(Septoria tritici)引起的、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小麦种植地区影响最大的病害。也有产量降低40%以上、造成灾难性破坏的报告。小麦叶枯病从第4至第5叶期开始发生,并且多发生在播种后数月至半年后的栽培期的后半期(非专利文献4)。另外,其在病斑上形成大量的子囊孢子,被风吹散并反复传播。其防治通过对麦田全体喷洒防治药剂的悬浮液来进行,其目的是对生长后期的旗叶进行防治。QoI剂和DMI剂被用作主要的防治药剂,但已有报道出现了对这2种化合物均具有抗性的菌种(非专利文献2,非专利文献5)。因此,近年来,一种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的琥珀酸脱氢酶并被分类为SDHI剂的化合物,正作为喷洒在茎叶上的小麦叶枯病防治药剂被开发,其被认为是今后主要的防治手段(非专利文献2)。然而,对这种化合物产生抗药性的菌种也已经被报道(非专利文献6)。
小麦红锈病是由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e)引起的、在许多小麦种植地都观察到发生。症状为穗数和穗均粒数减少、以及粒重降低,从而导致产量降低。红锈病也是在降雪地区的融雪期至收获期之间,非降雪地区的生长中期至收获期之间发生,播种后数个月至半年后的栽培期的后半期发生(非专利文件1)。红锈病也会在病斑上形成大量的孢子,被风吹散并反复传播。就红锈病防治而言,也可以通过在发病初期对麦田全体喷洒防治药剂的悬浮液来防治,主要使用QoI剂和DMI剂。
除所述以外,Benlate T可湿性粉剂20(“Benlate”是注册商标)、Benlate T涂层(“Benlate”是注册商标)、Homai可湿性粉剂(“Homai”是注册商标)、Trifmi ne可湿性粉剂(“Trifmine”是注册商标)、Befran液剂(“Befran”是注册商标)等已作为小麦的种子处理剂进行了农药注册并销售,但能通过种子处理防治的病害只限于种子传播或土壤传播的小麦网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叶斑病、条纹病、赤腐病等,能防治小麦白粉病、叶枯病、红锈病、纹枯病等的种子处理剂还未被发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组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组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729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通过吹扫气体防止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