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及液晶表示元件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76518.4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8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名木达哉;杉山崇明;福田一平;桥本淳;石川和典;中原翔一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C08G7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取向 表示 元件 | ||
提供能够抑制IPS驱动方式、FFS驱动方式的液晶表示元件中产生的长期交流驱动所导致的残影的光取向用的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及液晶表示元件。一种液晶取向剂、由该液晶取向剂得到的液晶取向膜、及具有该液晶取向膜的液晶表示元件,所述液晶取向剂的特征在于,含有聚酰亚胺,所述聚酰亚胺为通过四羧酸成分与二胺成分的聚合反应得到的聚酰亚胺前体的酰亚胺化物,所述四羧酸成分含有:下述式(1)所示的四羧酸二酐或其衍生物、下述式(2)所示的四羧酸二酐或其衍生物、以及下述式(6)所示的芳香族四羧酸二酐。(X1为式(X1‑1)~(X1‑4)中任意者,X2为式(X2‑1)或(X2‑2),X3为4价的芳香环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取向剂、由该液晶取向剂得到的液晶取向膜、及具备所得液晶取向膜的液晶表示元件。
背景技术
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中使用的液晶表示元件通常在元件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液晶的排列状态的液晶取向膜。
目前工业上最普及的液晶取向膜通过用棉、尼龙、聚酯等布沿一个方向对形成于电极基板上的由聚酰胺酸和/或将其酰亚胺化而成的聚酰亚胺形成的膜的表面进行摩擦的所谓刷磨处理来制作。
刷磨处理为简便且生产率优异的在工业上有用的方法。但是,随着液晶表示元件的高性能化、高精细化、大型化,刷磨处理中产生的取向膜的表面的损伤、起尘、机械力、静电所带来的影响、进而取向处理面内的不均匀性等各种问题变得明显。
作为取代刷磨处理的方法,已知有通过照射经偏振的辐射线来赋予液晶取向能力的光取向法。对于基于光取向法的处理,提出了利用光异构化反应的处理、利用光交联反应的处理、利用光分解反应的处理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将在主链具有环丁烷环等脂环结构的聚酰亚胺膜用于光取向法。
对于如上所述的光取向法,作为无刷磨的取向处理方法,不仅能够在工业上也以简便的制造工艺实现生产,而且在IPS驱动方式、FFS(边缘场切换)驱动方式的液晶表示元件中,与通过刷磨处理法得到的液晶取向膜相比,也能够期待液晶表示元件的对比度、视角特性的提高,因此作为有希望的液晶取向处理方法受到关注。
对于IPS驱动方式、FFS驱动方式的液晶表示元件中使用的液晶取向膜,不仅需要优异的液晶取向性、电特性等基本特性,还需要抑制长期交流驱动所导致的残影。
然而,通过光取向法得到的液晶取向膜存在如下问题:与通过刷磨得到的液晶取向膜相比,高分子膜的相对于取向方向的各向异性小。若各向异性小,则得不到充分的液晶取向性,制成液晶表示元件时,会产生残影等问题。对此,专利文献2中,作为提高通过光取向法得到的液晶取向膜的各向异性的方法,提出了在光照射后将通过光照射而切断前述聚酰亚胺的主链从而生成的低分子量成分去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973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0726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液晶光取向膜”木户胁、市村功能材料1997年11月号Vol.17、No.11、13~22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以来,进行聚酰亚胺前体及聚酰亚胺等有机覆膜的光取向处理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人的见解,清楚了:光取向的效果对使用的光的照射量敏感,需要范围比较窄的最佳照射量,若脱离该最佳范围的照射量,则有时液晶取向膜的一部分或整体取向不完全,无法实现液晶的稳定的取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化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765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极化三维细胞聚集体
- 下一篇:用于副链路无线电通信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