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组装线缆连接器的方法和线缆制造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77395.6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9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马丁·泽豪瑟;蒂尔·布雷德贝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40 | 分类号: | H01R24/40;H01R43/20;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德才 |
地址: | 德国弗里***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组装 线缆 连接器 方法 制造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装线缆连接器(2)的方法,该线缆连接器(2)具有外导体部(4)、绝缘部(3)和预制有内导体部(5)的电缆(1)。在开始于第一方法时间点(A)且结束于第二方法时间点(B)的第一方法步骤(S1)中,通过绝缘部(3)和外导体部(4)之间相对运动,绝缘部(3)引入外导体部(4)中。在第一方法步骤(S1)之前或至少部分在第一方法步骤(S1)期间,在第二方法步骤(S2)中,电缆(1)预先制造,使得内导体部(5)固定在电缆(1)的内导体(11)上。在第一方法步骤(S1)期间或者之后,在第三方法步骤(S3)中,通过内导体部(5)和配备有绝缘部(3)的外导体部(4)之间相对运动,预制有内导体部(5)的电缆被引入绝缘部(3)至限定的轴向末端位置(P)。通过至少局部压缩外导体部(4)、内导体部(5)、外导体部(4)和/或绝缘部(3)的位置相对于彼此固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组装线缆插头连接器的方法,该线缆插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部、绝缘部和预制有内导体部的电缆。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组装线缆插头连接器的线缆制造设备。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根据权利要求6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组装线缆插头连接器的第二种方法,该线缆插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部、绝缘部和预制有内导体部的电缆。在该构架内,本发明还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7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组装线缆插头连接器的第二线缆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在制造电缆的过程中,该电缆的导体典型地连接至插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可以是连接器、耦合器或适配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使用的术语“插头连接器”代表所有变型。
插头连接器用于产生与相应互补的另一插头连接器(对接插头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目的。
关于插头连接的鲁棒性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用于机动车工业或用于车辆的插头连接器上。因此,插头连接必须在存在高负载(例如机械负载或热负载)的情况下保持不受损且被确定为闭路的,以防止电连接例如在车辆运行期间意外分离。优先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车辆的(部分)自主运行的情况下和对于辅助系统来说。
此外,对于插头连接器和线缆连接,特别是在车辆内,对所需数据速率的要求非常高。有时,例如在车辆的自主运行期间或在使用辅助系统期间,有必要通常需要实时地将来自多个照相机、各种传感器和导航源的大量数据相互组合并传输。因此,对于许多设备、屏幕和照相机的运行,需要车辆电子系统中的有效基础结构。
除了提到机械和电气需求外,为了节省安装空间和重量,以尽可能紧凑的方式体现插头连接器也很重要。因此,在制造线缆的过程中以及在制造插头连接的各个部件的过程中,维持整体所需的公差范围比较困难。
在制造线缆的过程中,尤其将支撑套管压接到线缆上。此外,内导体接触元件(内导体部)被压接到线缆的内导体上。由于这些组装步骤中的误差或公差,各个预制的线缆在内导体部的连接器侧端(即内导体部的前自由端或内导体部的面向对接插头连接器的端部)和支撑套管的面向内导体部的前(连接器侧)端之间例如具有不同的直径。特别是由于上述对插头连接具有高机械和电气要求,因此相应的尺寸必须具有理想的测量值或至少落在预定的公差范围内,以便确保随后的插头连接的足够高的质量。
对插头连接的高要求,特别是在批量生产的范围内,通常要求插头连接器组装过程,该插头连接器组装过程分散在多个线缆制造设备或机器上。保持必要的装配公差的这一事实可能增加对各个线缆制造设备和整个生产线的要求,并且最终严重地推高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简化线缆插头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特别是改善线缆插头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成本效益。
该目的在借助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并且借助于权利要求15所述的特征的线缆制造设备的范围内得以实现。
此外,该目的在借助于具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二方法并且借助于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特征的第二线缆制造设备的统一发明总构思范围内得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未经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773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