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糖及甜味剂所呈现的味质得到改善的咖啡饮料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80205.6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3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朝见阳次;大栗弾宏;藤江彬子;长尾浩二;横尾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23F5/24 | 分类号: | A23F5/24;A23F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洪俊梅;张淑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甜味剂 呈现 得到 改善 咖啡 饮料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糖及甜味剂所呈现的味质得到改善的咖啡饮料、该咖啡饮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糖及甜味剂所呈现的味质得到改善的咖啡饮料以及该咖啡饮料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具有五种感觉器官,味觉是人类的感觉器官的一种。感受味道的味觉感受器称作味蕾,存在于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及叶状乳头中,其中菌状乳头以舌的前端为中心而广范围地存在,轮廓乳头及叶状乳头存在于舌的深处的限定范围内。味蕾是由被称作味觉细胞的细长细胞与基底细胞构成的细胞集合体。味觉细胞向舌面方向伸出微纤毛,细胞底部与侵入味蕾中的味觉神经纤维形成突触,将我们平时感受到的味道,作为味觉信息经过味觉神经传递给大脑并认知。作为甜味的味觉受体已知T1R2及T1R3。有报告称T1R2及T1R3形成异源二聚体(非专利文献1~3)。
虽然关于味觉所进行的研究多种多样,然而仍为存在很多不明确之处的领域。日常我们体验的食物的味道各种各样,但被认为是美食的食物是各种味道得到适当混合,且那些味道得到良好地调和的食物。虽然食物的味道也存在被单独品味的情况,然而作为各种味道的混合味被品味的情况居多,各种味道相互关联且匹配。
另一方面,近年来对于包括咖啡饮料的饮食品,逐渐变得追求良好的味质的同时还追求低热量。这与肥胖或糖尿病等成人病被视作问题有关。
然而,为了制成低热量的饮食品,必须降低天然糖的使用量,这一点成为提供低热量且呈现良好的味质的饮食品时的障碍。
作为味道的相互作用之一的对比效果的例子,长久来已知有在年糕小豆汤中添加食盐时甜味增加的现象。着眼于该现象,存在关于咸味与甜味的相互作用的报告例并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甜味与咸味的相互作用而言需要一定程度的强烈的甜味(15%溶液)与一定程度的浓的盐浓度(0.1~0.2%)(非专利文献4)。
此外,虽然开发有通过使用低热量的瑞鲍迪苷A(Rebaudioside A)等高甜度甜味剂代替天然糖而呈现甜味的饮食品,然而高甜度甜味剂呈现的甜度具有独特的余味,这对提供良好的味觉造成妨碍。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Zhao G.Q.,Zhang Y.,Hoon M.A.,Chandrashekar J.,ErlenbachI.,Ryba N.J.P.,and Zuker1 C.S.,Cell,2003,Vol.115,255-266
非专利文献2:Li X,Staszewski L,Xu H,Durick K,Zoller M,Adler E.,ProcNatl Acad Sci U S A.2002,99(7),4692-4696.
非专利文献3:Fernstrom J.D.,Munger S.D.,Sclafani A.,de Araujo I.E.,Roberts A.,and Molinary S.,J.Nutr.2012.Vol.142:1134S-1141S
非专利文献4:Ayumi Uchida,Nao Takagi,Rieko Horikiri,Miho Matsue,YumikoUchiyama and Masashi Omori,大妻女子大学家政系研究纪要-第49号(2013.3)
发明内容
期待开发呈现适度的甜味强度,降低咖啡饮料的天然糖的使用量同时良好地改善甜味剂所呈现的味质的方法。
本发明者等通过调配天然糖及特定的高甜度甜味剂,并添加低浓度的钠,在使基于天然糖和特定的高甜度甜味剂的并用的甜味增强,且改善味质上率先获得成功。
即,本发明如下所示。
[1]
一种咖啡饮料,其特征在于,含有:
(a)相当于甜味强度X1的量的天然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未经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802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