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燃料电池及密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81001.4 | 申请日: | 2019-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6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小山昭广;山田浩司;福本将之;曾我哲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90/04 | 分类号: | C08F290/04;C08F220/32;H01M8/0284;H01M8/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洪秀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化 树脂 组合 燃料电池 密封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其可得到低粘度并且压缩永久变形优异的固化物。本发明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含有下述的(A)~(C)成分。(A)成分:具有包含1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和‑[CH2C(CH3)2]‑单元的聚异丁烯骨架的低聚物;(B)成分: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和4元环以上的饱和杂环的单官能性单体;(C)成分: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燃料电池及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汽车或家庭用的新能源系统的燃料电池受到注意。燃料电池是指通过使氢和氧发生化学反应而提取电力的发电装置。另外,就燃料电池而言,由于发电时的能效高,并且通过氢与氧的反应而生成水,因此是清洁的下一代发电装置。燃料电池包括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磷酸型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及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的4个方式,其中,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由于运转温度为较低温度(80℃前后)、并且发电效率高,因此被期待用于汽车用动力源、家庭用发电装置、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用小型电源、应急电源等用途中。
如图1所示,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电池单元1具有具备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5(MEA)、支承前述MEA的框架6和形成有气体流路的隔膜2的结构,所述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5具有在空气极(阴极)3a与燃料极(阳极)3b之间夹持有高分子电解质膜4的结构。
为了启动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需要以分别隔离地形式向燃料极供给包含氢的燃料气体,向空气极供给包含氧的氧化气体。这是由于存在如下风险:若隔离不充分而导致一方的气体向另一方的气体混合,则导致引起发电效率的降低。基于这样的背景,出于防止燃料气体、氧化气体等泄漏的目的而大多使用密封剂。具体而言,在相邻的隔膜彼此之间、隔膜与框架之间、框架与高分子电解质膜或MEA之间等使用密封剂。
作为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中使用的密封剂,从为耐气体透过性、低透湿性、耐热性、耐酸性、挠性优异的橡胶弹性体的方面出发,公开了使用聚异丁烯系聚合物进行氢化硅烷化反应的加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参照日本特开2004-111146号公报)、使用氟聚醚化合物进行氢化硅烷化反应的加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参照日本特开2004-075824号公报(US2005/0043480 A1))、使用氟聚合物进行氢化硅烷化反应的加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参照日本特开2007-100099号公报)、使用乙烯-丙烯-二烯橡胶的加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参照日本特开2013-229323号公报)、使用具有2个或3个末端丙烯酸酯基的远螯聚异丁烯聚合物的聚合物组合物(日本特开平2-88614号公报(EP 0 353 471 A2)参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日本特开2004-11114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075824号公报(US2005/0043480 A1)、日本特开2007-100099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229323号公报及日本特开平2-88614号公报(EP 0 353 471 A2)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由于为了提高密封性而使用分子量大的聚异丁烯系聚合物,因此存在粘度变高、涂布操作性差的问题。另外,通常为了降低粘度而使用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添加反应性稀释剂的方法,但此次存在使固化物的压缩永久变形特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状况而完成的,其提供可得到低粘度并且压缩永久变形优异的固化物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以下,对本发明的主旨进行说明。
[1]一种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含有下述的(A)~(C)成分。
(A)成分:具有包含1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和-[CH2C(CH3)2]-单元的聚异丁烯骨架的低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键有限公司,未经三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81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