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泡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及成型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89627.X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9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浩;铃木隆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井上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39/28 | 分类号: | B29C39/28;B29K105/04;B29C44/00;B29C44/56;B29C44/5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熊传芳;苏卉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泡 成型 制造 方法 模具 | ||
一种发泡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在发泡工序中,将毛刺的至少一部分作为在使移动模部开模时钩挂于移动模部的咬边,并且在通过利用与主体部和毛刺的边界延伸的方向正交的面切断发泡中间体而得到的截面中,位于边界的附近的毛刺的至少一部分随着朝向边界而变窄,在边界设置脆弱部,使发泡中间体成型,在除去工序中,通过利用移动模部拉拽毛刺而使脆弱部断裂,除去毛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泡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及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有具备上模和下模的聚氨酯发泡模具。在上述上模的合模面形成有以在与上述下模的合模面之间构成小间隙部的方式形成的伸出部和树脂存留部。公开有以下内容:若在成型后打开上模,则存留于树脂存留部内而固化的聚氨酯被伸出部向开模方向按压,与上述小间隙部的固化剩余聚氨酯(毛刺)一起被自动地从成型品切离。(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1,第5页,第一图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4-40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发泡成型体的模具成型而言,发泡并充满腔室内的发泡体原料由于因该发泡而增大的腔室内的压力,侵入成型模具的分割面的微量缝隙,导致进入了缝隙的发泡体原料作为毛刺残留于发泡成型体。成型模具的分割面的缝隙具有作为使腔室内的空气、气体等向成型模具的外侧逸出的通路而发挥功能的侧面,完全密封该缝隙较为困难。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方法,通过在上模及下模的合模面之间设置小间隙部,并设置与小间隙部连通的树脂存留部,从而提高脱气效率,并且通过成型后的开模动作自动地除去毛刺。然而,可知:若仅设置小间隙部和树脂存留部,则导致在实际制造中形成于小间隙部的毛刺的切离的部位(断裂部位)出现凹凸不平,容易在所成型的构件残留毛刺。毛刺的除去基于手工的情况较多,若残存毛刺则引起制造时间、成本的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易产生毛刺断裂的部位的凹凸不平而且能够减少残留于发泡成型体的毛刺的发泡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及成型模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泡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具备:发泡工序,在由第一模部及第二模部划分出的腔室中从发泡体原料发泡成型包括主体部和毛刺的发泡中间体;及除去工序,通过使上述第二模部向预定的开模方向移动而从上述发泡中间体除去毛刺,得到发泡成型体,在上述发泡工序中,将上述毛刺的至少一部分作为在使上述第二模部开模时钩挂于上述第二模部的咬边,并且在通过利用与上述主体部和上述毛刺的边界延伸的方向正交的面切断上述发泡中间体而得到的截面中,位于上述边界的附近的上述毛刺的至少一部分随着朝向上述边界而变窄,在上述边界设置脆弱部,使上述发泡中间体成型,在上述除去工序中,通过利用上述第二模部拉拽上述毛刺,使上述脆弱部断裂而除去上述毛刺。
另外,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成型模具具备第一模部及第二模部,构成为,从由上述第一模部及上述第二模部划分出具备主体部区域及毛刺区域的腔室的合模状态,使上述第二模部相对于上述第一模部向预定的开模方向移动而成为开模状态,构成为,在上述腔室中成型具备主体部及毛刺的发泡中间体,上述第一模部具备第一壁部,上述第一壁部从在合模状态下构成上述主体部区域与上述毛刺区域的边界的第一部分向上述毛刺区域侧延伸,上述第二模部具备在合模状态下与上述第一壁部面对面的第二壁部,上述第二壁部具备凹状部,上述凹状部向与上述开模方向交叉的方向凹陷,并在合模状态下与上述第一壁部之间形成缝隙,上述凹状部具备倾斜部,上述倾斜部在合模状态下与构成上述边界的上述第二模部的第二部分连通,上述倾斜部以在合模状态下随着远离上述边界而从上述第一壁部离开的方式相对于上述第一壁部倾斜。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井上株式会社,未经井上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896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在故障之后恢复正常运行
- 下一篇:流体动力自动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