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网络和用于检测在压力下或在真空下的气体网络中的泄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91031.3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2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P·戈伊恩斯;E·罗劳蒂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特拉斯·科普柯空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8 | 分类号: | G01M3/28;F15B19/00;F17D5/02;F17D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蒋世迅 |
地址: | 比利时***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网络 用于 检测 压力 真空 中的 泄漏 方法 | ||
一种用于检测和量化在压力或真空下的气体网络(1)中的泄漏(13)的方法,该气体网络(1)包括:‑一个或多个压缩气体源或真空源(6);‑压缩气体或真空应用的一个或多个消耗器(7)或消耗器区域;‑管道或管道(5)的网络,用于将气体或真空从源(6)输送到消耗器(7)、消耗器区域或应用;‑多个传感器(9a,9b),其确定气体网络(1)中不同时间和位置的气体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参数;其特征在于,气体网络(1)还被配备许多可控或可调的安全阀(10),并且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训练阶段(16),其中基于这些传感器(9a,9b)的不同测量值,在第一组传感器(9a,9b)和第二组传感器(9a,9b)的测量值之间建立数学模型,其中可调节安全阀(10)以预定顺序并根据精心设计的场景被控制以产生泄漏(13);‑操作阶段(17),其中在第一组传感器(9a,9b)和第二组传感器(9a,9b)的测量值之间建立的数学模型用于检测、定位和量化在气体网络(1)中的泄漏(13);其中操作阶段(17)包括以下步骤:‑按照预定顺序并根据精心设计的场景控制安全阀;‑读出第一组传感器(9a,9b);‑基于这些读出测量值,在数学模型的帮助下计算或确定第二组传感器(9a,9b)的值;‑将第二组传感器(9a,9b)的计算的或确定的值与第二组传感器(9a,9b)的读取值进行比较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值;‑基于前述差值及其任何导出数,确定气体网络(1)中是否存在泄漏(13);‑如果检测到泄漏(13),则产生警报和/或生成泄漏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在压力下或在真空下的气体网络中的泄漏的方法。
更具体地,本发明旨在能够检测和量化发生在气体网络中的泄漏。
背景技术
“气体”在此表示例如空气,但不是必须的。
用于监测或控制在压力下的气体网络的方法是已知的,因此这些方法是为长而直的管道建立的,在这些管道中,由于所讨论的气体的可压缩性,流入的流量不一定等于流出的流量。
这些方法基于许多假设,例如很长的管道、直管道,这些假设不适用于复杂的在压力下的气体网络,其中一个或多个压缩机设备在压力下将气体供应给复杂的消耗器网络。
此外,如US 7.031.850 B2和US 6.711.507 B2中所述,方法已经到位,以检测最终消耗器自身的气动部件或工具中的泄漏。最终消耗器可以是个体最终消耗器或包括所谓的消耗器区域或一组个体最终消耗器。
用于估计源侧总泄漏率的方法也可从例如DE 20.2008.013.127 U1和DE20.2010.015.450 U1得知。
这种已知方法的缺点是它们不允许检测源和消耗器或消耗器区域之间复杂的管道网络中的泄漏。此外,气体分配网络或真空网络是不可低估的泄漏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和量化加压或真空气体网络中的泄漏的方法;该气体网络包括:
-一个或多个压缩气体源或真空源;
-压缩气体或真空应用的一个或多个消耗器(7)或消耗器区域;
-管道或管道的网络,有于将气体或真空从源输送到消耗器、消耗器区域或应用;
-多个传感器,其确定气体网络中不同时间和位置的气体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参数;
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网络还被配备许多可控的或可调的安全阀,并且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训练或估计阶段,其中基于这些传感器的不同测量值,在第一组传感器和第二组传感器的测量值之间建立数学模型,其中以预定顺序并根据精心设计的场景,一个或多个可调节安全阀被控制,以产生泄漏;
-操作阶段,其中在第一组传感器和第二组传感器的测量值之间建立的数学模型被用于预测和量化气体网络中的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特拉斯·科普柯空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阿特拉斯·科普柯空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910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