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湿式双离合变速器油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03823.5 | 申请日: | 2020-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4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白士豪;刘长宏;乔传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久润润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69/04 | 分类号: | C10M169/04;C10M177/00;C10N40/04;C10N30/08;C10N30/10;C10N3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嘉定区菊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型湿式双 离合 变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润滑油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环保型湿式双离合变速器油,由如下重量份组分组成:基础油:84‑85份,极压抗磨剂:4.1‑4.6份,摩擦改进剂:1.5‑1.8份,防锈剂:0.33‑0.5份,抗氧剂:0.5‑0.6份,粘度指数改进剂:4.5‑5份,分散剂:3.8‑4.7份,降凝剂:0.2‑0.45份,抗泡剂:0.2份,抗乳剂:50ppm。本发明的优点是改善自动变速箱的低温流动性,使其在低温状态下,仍能对零部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延长换油周期,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低粘度变速箱油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变速箱的传递效率;优良的摩擦稳定性,改善零部件的摩擦特性,使变速箱换挡平顺性更加牢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环保型湿式双离合变速器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动变速器在我国起源比较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部分车企具有制造的先进手动变速箱的功底,我国车企大力进行以手动变速箱为基础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然而大众干式双离合变速器早些年频频出现问题,因此我国车企转向进行湿式双离合变速器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绩,长城汽车生产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换挡速度快,降档平顺,低速顿挫抑制的也相当不错。然而对应的对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其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油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
目前市面上的自动变速箱油普遍存在低温流动性差,在低温情况下对变速箱的保护欠佳,而且能耗大;抗氧化性能差,油品氧化周期短,换油周期短,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油品的摩擦稳定性差,造成换挡不平顺以及顿挫感强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型湿式双离合变速器油及其制备方法,改善自动变速箱的低温流动性,使其在低温状态下,仍能对零部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延长换油周期,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低粘度变速箱油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变速箱的传递效率;优良的摩擦稳定性,改善零部件的摩擦特性,使变速箱换挡平顺性更加牢靠。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环保型湿式双离合变速器油,由如下重量份组分组成:基础油:84-85份,极压抗磨剂:4.1-4.6份,摩擦改进剂:1.5-1.8份,防锈剂:0.33-0.5份,抗氧剂:0.5-0.6份,粘度指数改进剂:4.5-5份,分散剂:3.8-4.7份,降凝剂:0.2-0.45份,抗泡剂:0.2份,抗乳剂:50ppm;
其中,所述基础油是由茂金属PAO5和酯类油按照质量分数为80:20的比例配置而成,PAO5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极佳的低温流动性,但是PAO极性差溶解性不好;酯类油具有良好的极性和低温流动性,而且酯类油在边界润滑条件下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具有可降解性,对燃油经济有所贡献,但是酯类油抗氧化性能差,不宜多加,因此选择这两种基础油作为研制油的基础溶液,使两者性能得以互补;然后根据所调目标粘度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可降解性,将比例控制在80:20,此时基础溶液具有良好的低温流动性、抗氧化性、溶解性和可降解性。
其中,所述极压抗磨剂是由硫化异丁烯、磷酸三甲酚酯、苯三唑脂肪酸胺盐按质量分数为40:10:2复配而成,硫化异丁烯与部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铁保护膜,具有释放活性硫速率慢、耐高温、不会对齿轮等部件造成过度腐蚀等优点,磷酸三甲酚酯在高温环境下与金属生产磷化物起到保护作用,适用于低速高载,苯三唑脂肪酸胺盐具有优良的极压抗磨性,因此选择这三种极压抗磨剂进行互补,然后利用均匀分配的方法进行小样实验,在比例为40:10:2时,具有大的PD和PB值,和较小的摩擦系数;
其中,所述摩擦改进剂为不含硫磷的有机钼,这种有机钼不含硫、磷符合环保要求,同时也具有抗氧、抗磨作用与极压抗磨剂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久润润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久润润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38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