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絮凝剂、矿浆搅拌混合工艺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08498.1 | 申请日: | 202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1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敏;王立鹏;沈晓峰;王羽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21/26 | 分类号: | B01D21/26;B01D21/01;B01F9/00;B01F1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絮凝 矿浆 搅拌 混合 工艺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将絮凝剂与矿浆充分混合,形成大而紧实的絮团,以提高助滤效果的新型絮凝剂、矿浆搅拌混合工艺及装置。该工艺提供了一种矿浆在高速、低速环境中阶段搅拌以产生大而紧实的絮团的矿浆药剂混合方法。实现上述阶段搅拌的装置包括进料管、加药管、渣浆泵、多层矿浆搅拌桶、旋转筒、固定筒、变频电机、工控机、出料管、实时在线絮团分析仪,多层矿浆搅拌桶的中心为中空轴,实现搅拌桶内矿浆在高低速环境中交替搅拌,产生大而紧实的絮团。本发明适用性强,通过该方法将絮凝剂、矿浆搅拌混合后可加快过滤速度,降低滤饼水分,是一种自动化、智能化的矿浆药剂混合工艺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泥脱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絮凝剂、矿浆混合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浮选煤泥脱水是选煤厂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选煤厂内洗水闭路循环,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由于浮选尾煤具有粒度细、粘度大、黏土矿物多等特点,导致煤泥脱水环节脱水速率低,滤饼水分高,影响企业生产,同时,较高的滤饼水分会造成水资源浪费、运输成本增加、储运难度大等。因此,在煤泥脱水过程中,常通过预先在矿浆中添加助滤剂形成絮团的方法来改善脱水效果,助滤剂的添加可极大的加快滤饼的脱水速度。但是,大量报道也表明,添加絮凝剂后,所形成絮团的疏松结构常使其内部包裹水分增多,进而增加最终滤饼的水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大而紧实的絮团有益于过滤速度的加快,滤饼水分的降低。而现有的絮凝剂、矿浆混合方法,无法控制絮团的大小、结构。因此,找到形成大而紧实絮团的矿浆絮凝剂搅拌混合方法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助滤剂与矿浆充分混合,形成大而紧实絮团,以提高助滤效果的絮凝剂、矿浆搅拌混合工艺及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絮凝剂、矿浆搅拌混合工艺包括高速、低速交替搅拌的矿浆絮凝剂混合方法;即矿浆与絮凝剂给入搅拌桶后,先在高速环境中搅拌,絮凝剂刚加入时,絮凝剂与矿浆作用形成大而疏松的絮团,在高速搅拌作用下,疏松絮团上的枝节在剪切作用下或脱落、或旋紧,最终,絮团只留下紧实部分;随后,矿浆进入后续低速搅拌环境,在低剪切作用下,矿浆中的絮团相互碰撞粘结,絮团增大;随后又进入高速环境中,使絮团只留下紧实部分;以此往复,形成大而紧实的絮团。
实现上述絮凝剂、矿浆搅拌混合工艺的装置包括:进料管、加药管、渣浆泵、多层矿浆搅拌桶、旋转筒、固定筒、变频电机、工控机、出料管、实时在线絮团分析仪。所述多层搅拌桶的中心为中空轴。
所述进料管安装于多层矿浆搅拌桶的上方,通过渣浆泵将矿浆给入,同时,在进料管道上设置加药管,将絮凝剂加入到进料管中。
所述多层搅拌桶分别由同心分布的4个旋转筒与4个固定筒交替组成,最内层为旋转筒,最外层为固定筒;每2个固定筒、1个旋转筒组成一个搅拌腔;相邻旋转筒与固定筒的距离优选为10-20厘米;各旋转筒的速度分别由单独的变频电机控制,设置各旋转筒速度为高低速交替出现,旋转筒低速优选为400-800r/min,高速优选为900-1300r/min。优选的,从外至内固定筒的高度比为1:3:5:7,即为搅拌腔的高度。
所述各旋转筒下部分别设置4个联通口,使矿浆能够分布于旋转筒所控制的两侧搅拌区域内。
所述4个旋转筒的旋转速度由4个独立的变频电机通过旋转筒上边沿外侧的齿轮传动控制。
所述各固定筒的高度均低于其内侧相邻的旋转筒,内层的矿浆搅拌后通过固定筒的上边溢流进入外部的搅拌腔内完成后续的搅拌;多层搅拌桶的最外层上部设置溢流槽,用于收集完成搅拌的矿浆。
所述旋转筒下部为旋转轴承,而固定筒下部为固定基座,轴承与基座之间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84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