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控菱形井网的差异化井距适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08563.0 | 申请日: | 2020-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34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辉;张世明;曹小朋;杨勇;任允鹏;牛祥玉;孙秀芝;贾艳平;刘祖鹏;李加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30 | 分类号: | E21B43/30;E21B47/00;G06Q50/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刘亚宁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菱形 异化 井距适 配方 | ||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双控菱形井网的差异化井距适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双控菱形井网形式;确定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确定菱形井网的长短轴距离;确定径向水射流工艺适配长度。本发明方法克服了常规井网沿主水道与地应力方向易发生水窜的问题,利用径向水射流工艺适配井网建立有效驱替,建立不同剩余油饱和度下的水井无因次适配长度图版,开发效果最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双控菱形井网的差异化井距适配方法。
背景技术
低渗透油藏物性差,常采用压裂方式求产,由于地应力的存在,裂缝方向与地应力方向趋于一致。而低渗透浊积岩油藏存在主水道,主水道方向物性相对较好。该类油藏开发一般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将井排方向(长对角线延伸方向)平行于裂缝方向来进行部署。
实用新型专利(CN206309379U)公开了一种井网结构,其包括:第一菱形井网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菱形井网内的第二菱形井网;所述第一菱形井网包括八个第一油井及一个第一注水井;八个所述第一油井位于第一菱形的边线上,所述第一注水井位于所述第一菱形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二菱形井网包括六个第二油井、所述八个第一油井中的两个第一油井、以及所述第一注水井;六个所述第二油井及两个所述第一油井位于第二菱形的边线上,所述第一注水井位于所述第二菱形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二菱形井网中的两个所述第一油井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菱形相对的两个边线的中间位置。
实用新型专利(CN205778802U)公开了一种提高多泥墙砂岩油田水驱波及系数的井网结构,该结构包括围绕泥岩墙分布的多口井生产和多口注水井,所述生产井和所述注水井距离所述泥岩墙的水平距离均为200m以上。
注水井和生产井径向钻孔后对油田开发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有利的是能够增大泄油面积,让径向流变为线性流,降低渗流阻力,更好的建立有效驱替压差;不利的是沿着径向钻孔方向可能引起水窜,使注入水的波及程度减小,不利于均衡趋替。所以若径向水射流钻孔与井网形式匹配将有利于提高开发效果;若径向钻孔与井网不匹配,会导致油井过早的水窜,降低水驱油效果,严重影响水驱采出程度。因此必须对径向水射流与井网形式的匹配关系进行优化研究。
李坤把钻孔方向分布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作为考虑因素,研究其与井网的匹配关系,优化出最好匹配模式从而均衡注采井网,降低非均质的影响,减缓含水上升速率,使水驱控制程度得到提高,提高最终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基于不同径向水射流钻孔与井网的匹配模式,优化了正方形反九点法井网和正方形五点法井网钻孔方向与井排方向的最优夹角模式。当采用正方形五点法井网开发低渗透油藏时,注水井排最好与钻孔方向平行;当采用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开发低渗透油藏时,钻孔方向最好与注水井排夹角成45的(李坤.低渗透油藏径向水射流适配井网优化研究[D].)。
而针对常规井网开发易导致沿主水道和地应力方向水窜,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考虑主水道和地应力双因素控制水窜方向,以此为基础下设计的一种双控菱形井网的差异化井距适配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控菱形井网的差异化井距适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双控菱形井网形式;确定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确定菱形井网的长短轴距离;确定径向水射流工艺适配长度。
优选地,确定双控菱形井网形式的方法为:根据目标区域的地质,确定主水道方向;依据目标区域的压裂裂缝方向,确定主应力方向,沿主水道和地应力两个方向拉水线,即得双控菱形井网形式。
优选地,井网密度的确定方法为:根据油田实际数据回归的井网密度与采收关系公式,结合基本建设总投资以及投资回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得到经济合理井网密度。
进一步优选地,根据油田实际数据回归的井网密度与采收关系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85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