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血液透析器的抗凝改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08583.8 | 申请日: | 202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9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韩秋;刘富;柳杨;林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L33/08 | 分类号: | A61L33/08;A61L33/00;A61M1/16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周民乐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液 透析 抗凝 改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血液透析器的抗凝改性方法,步骤包括:(1)在30‑80℃下将引发剂1溶液通入血液透析器中,停留2‑10h后,干燥,使引发剂1均匀分散在血液透析膜中;(2)在保护性气氛中,将海藻酸钠、引发剂2、乙烯基单体的水溶液通入经过步骤(1)处理的血液透析器中,50‑100℃下反应4‑24h;(3)经一步聚合反应后清洗、干燥即获得改性的血液透析器。本发明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利用乙烯基单体的桥接作用,将海藻酸钠与血液透析膜基体形成互穿网络的稳定结构,海藻酸钠均匀分布在血液透析膜表面、孔内部,大大提高与钙离子的反应率;利用海藻酸钠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血液透析膜的抗凝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领域物质分离膜的改性方法,具体涉及血液透析器的抗凝性能提高的改性方法。
背景技术
据资料显示,中国慢性肾病患者高达1.2亿人,已发展成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为200万;但目前仅有30多万人接受透析治疗,治疗率仅为15%,远低于欧美国家的90%。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式目前有血液净化与肾脏移植两种。由于肾源急缺,中国尿毒症患者的肾脏移植率不足1%,而且肾源急缺的难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因此血液净化成了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手段。
血液透析是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由透析器清除血液中过多的水分和毒素,并将净化过的血液回输。人工肾(血液透析器)的关键组件就是血液透析膜。血液透析膜是一种半透膜。在血液透析时,透析器中血液透析膜的两侧同时引进透析液与血液时,膜两侧就会产生溶质的渗透梯度和水压梯度,从而达到清除血液中毒素和过多水分的目的。
高分子膜因为孔径大和一定的生物相容性特点成为透析膜材料的主流。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高分子透析膜有聚砜膜PS、聚醚砜膜PS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酰胺膜PA、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但是,这类高分子膜表面疏水,膜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会吸附血液中的蛋白质。同时,血小板的粘附与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凝血反应。因此在血液透析时需要通入肝素来避免凝血反应的发生。但是,肝素的长期使用易引起出血、血小板减少、肝素抵抗及骨质疏松等病症。肝素一次用量过多还会引起自发性出血。因此,血液透析时透析膜与人体的相容性问题是透析膜在实际应用时的核心问题。改性现有的血液透析膜,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从而减少甚至杜绝肝素在透析中的使用,消除血液透析的一些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病痛是血液透析膜开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关于改性及提高血液透析膜膜抗凝血性能的研究报道有很多,制备的亲水性自抗凝血功能高分子主要有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两性离子化合物(如聚磷脂类的MPC),以及磺化(又叫类肝素化)功能高分子。亲水性大分子PVP的使用始终存在易洗脱的问题,MPC等两性离子化合物制备成本较高,且对抗凝血性能提升有限。由于磺酸根基团的亲水性以及抗凝血活性,在使用过程中亲水性添加剂会慢慢析出,因而利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膜结构、性能稳定性不高。CN108893873B公开了一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改性的抗凝血纤维膜,虽然该膜具有较好的抗凝稳定性,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合成工艺复杂、周期长(4.5-5.5周),不易于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抗凝改性血液透析器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血液透析器的抗凝改性方法,利用自由基聚合反应采用海藻酸钠对血液透析器进行改性,改性过程简单易操作,且不使用有毒溶剂,污染小对后续血液透析器的使用不会造成不利影响,获得的血液透析器的抗凝性能稳定优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血液透析器的抗凝改性方法,步骤包括:
(1)在30-80℃下将引发剂1溶液通入血液透析器中,停留2-10h后,干燥,使引发剂1均匀分散在血液透析膜中;
(2)在保护性气氛中,将海藻酸钠、引发剂2、乙烯基单体的水溶液通入经过步骤(1)处理的血液透析器中,50-100℃下反应4-24h;
(3)经一步聚合反应后清洗、干燥即获得改性的血液透析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85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