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组合物及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08732.0 | 申请日: | 202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9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何首毅;刘彦群;邱国展;林显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L25/075 | 分类号: | H01L25/075;H01L33/54;H01L3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孙梵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组合 微型 发光二极管 显示 设备 制造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一种导电组合物以及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该导电组合物包含:5至90重量份的单体、10至95重量份的环氧树脂、以及50至150重量份的导电粉体。该单体与该环氧树脂的总重为100重量份。该单体具有n个反应官能基(reactive functional group)、且n为1、2、3或4,其中该单体的分子量小于或等于350。该环氧树脂的环氧当量重为160克/当量至3500克/当量。此外,该单体的重量、该单体的可反应基团数、该单体的分子量、该环氧树脂的重量、以及该环氧树脂的环氧当量重符合特定的关系。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导电组合物及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光电科技的进步,光电组件的体积逐渐往小型化发展。近几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制作尺寸上的突破,目前将发光二极管以数组排列制作的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器在市场上逐渐受到重视。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属于主动式(有源)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其除了相较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而言更为省电以外,还具备更佳优异的对比度表现,而可以在阳光下具有可视性。此外,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采用无机材料,因此其相较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而言具备更加优良的可靠性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
用于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巨量转移制程的固晶材料可为焊料或各向异性导电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然而,在巨量转移制程中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时,由于传统各向异性导电膜需加压使导电粒子接触产生导通,此过程易使电极镀膜处产生脆裂,使得微型发光二极管无法点亮。此外,采用焊料来进行微型发光二极管与显示基板的电性连结时,由于焊料本身不具有粘着特性,无法有效初步固定巨量转移后的微型发光二极管。
因此,业界需要一种新颖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遭遇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本公开提供一种导电组合物,包含:单体,其中该单体的重量(W1)为5至90重量份,其中该单体具有n个反应官能基(反应性官能团,reactivefunctional group)、且n为1、2、3、4,其中该单体的分子量(Mw1)小于或等于350;环氧树脂,其中该环氧树脂的重量(W2)为10至95重量份,其中该环氧树脂的环氧当量重(EEW)为160克/当量至3500克/当量;以及,50至150重量份的导电粉体。其中,该单体与该环氧树脂的总重(W1+W2)为100重量份,且其中该单体的重量(W1)、该单体的可反应基团数(n)、该单体的分子量(Mw1)、该环氧树脂的重量(W2)、以及该环氧树脂的环氧当量重(EEW)符合以下公式:
16.90≦Ln[(EEW2)x(Mw1/n)x(W2/(W1+W2)]≦18.90。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本公开提供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含:提供显示基板,其中该显示基板具有复数个接触垫配置于该显示基板的上表面;形成由本公开所述导电组合物所构成的膜层于该显示基板的上表面,其中该膜层覆盖该接触垫;提供载板,其中复数个微型发光二极管配置于该载板上,其中每一微型发光二极管具有电极;转移该微型发光二极管至该显示基板,并藉由该膜层将每一微型发光二极管固定于对应的接触垫之上;对该膜层进行第一热处理,使得该膜层内的导电粉体形成导电层,且该微型发光二极管的电极与该接触垫藉由该导电层达到电性连结;以及,对该膜层进行第二热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的制程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具有复数个接触垫的显示基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具有导电组合物所形成膜层的显示基板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87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