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交隧道合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09064.3 | 申请日: | 202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5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唐伟;曹诗定;彭坤;严建财;徐立杰;刘亚光;谭海亮;李韫芃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9/00;E21D11/38;E21D20/00;E21D11/10;E21D11/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华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0 | 代理人: | 彭年才 |
地址: | 51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交 隧道 合建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适用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相交隧道合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相交隧道合建结构具有上层隧道、下层隧道以及单洞双层的合建段结构。上层隧道与下层隧道在平面上呈十字交叉,合建段结构位于上层隧道与下层隧道的交叉位置。合建段结构于竖向方向的中间位置用中板隔开,中板上方空间供上层隧道车辆通行;中板下方空间供下层隧道车辆通行。通过该结构,可将上层隧道与下层隧道的竖向高度差压缩至极致,优化了道路线型。同时,本发明提出的施工方法可从任何先行抵达该交叉节点的掌子面开始施工,避免了上层隧道以及下层隧道施工进度不同而导致的窝工问题,有效缩短施工工期,可实施性强,造价低,值得大范围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交隧道合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地下道路的快速兴起,地下立交也越来越常见。地下立交一般设置多条匝道,匝道与主线或匝道与匝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上下穿越关系。上下穿越的隧道现一般采用单独建设的模式,建设时一般先施工下层隧道,后施工上层隧道。上下层隧道间的净距一般不小于4m,隧道跨度越大,净距越大,以减小后行施工的上层隧道对先行施工的下层隧道的影响,确保施工期间隧道的安全。但这做法会存在以下问题,必须下层隧道先行施工,若上层隧道已施工至交叉节点,而下层隧道未完成施工,则上层隧道需停工,待下层隧道施工完成该节点后复工;同时上下层隧道高差较大,往往导致隧道线型较差。因此,对地下相交隧道的结构型式进行优化,并提出适宜施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交隧道合建结构,通过该结构,可将上下层隧道竖向高差压缩至极致,优化道路线型;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相交隧道合建结构的施工方法,通过该方法可避免上下层隧道施工进度不同而导致的窝工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相交隧道合建结构,其包括上层隧道、下层隧道以及合建段结构;所述上层隧道、下层隧道在平面上呈十字交叉,所述合建段结构位于所述上层隧道与下层隧道的交叉位置处,所述合建段结构为单洞双层结构,其于竖向方向的中间位置用中板隔开,所述中板的上方空间为上层隧道,供上层隧道车辆通行;所述中板的下方空间为下层隧道,供下层隧道车辆通行。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隧道、下层隧道在靠近所述合建段结构的一段范围内设置加强段,所述上层隧道的加强段、下层隧道的加强段及合建段结构由初期支护、防水层以及二次衬砌组成,所述初期支护采用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以及型钢拱架,所述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下层隧道的加强段在与所述合建段结构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受力转换构造,所述受力转换构造包括设置在所述初期支护内的初支受力转换梁及设置在所述二次衬砌内的二衬受力转换梁。
进一步的,所述初支受力转换梁采用型钢外包喷射混凝土结构,所述初支受力转换梁外侧按一定间距设置锁脚钢管,所述锁脚钢管一端位于围岩中,另一端与所述初支受力转换梁中的型钢焊接,所述合建段结构的上层拱形结构的初期支护内的型钢拱架的脚部焊接于所述初支受力转换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二衬受力转换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二衬受力转换梁的一侧连接所述下层隧道的二次衬砌,所述二衬受力转换梁的上方连接合建段结构的上层拱形结构的二次衬砌。
进一步的,所述合建段结构拱部的横断形状与所述上层隧道的横断形状保持一致,所述合建段结构位于其拱部以下的区域采用直墙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下层隧道在靠近所述合建段结构的外侧设置变形缝,所述变形缝距离所述合建段结构一段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合建段结构的中板内沿所述上层隧道纵向设置连接所述上层隧道两侧水沟的水沟连通管。
为了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相交隧道合建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根据施工工作面的不同,具有以下两种方案。
一、以下层隧道掌子面为施工工作面时,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90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螺杆
- 下一篇:中压树脂母线膨胀节浇筑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