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调节酸碱度控制多肽晶体可逆组装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10217.6 | 申请日: | 202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1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董明东;冯麒荧;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C07K1/30;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韩献龙 |
地址: | 25019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调节 酸碱度 控制 多肽 晶体 可逆 组装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调节酸碱度控制多肽晶体可逆组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将多肽分子溶于水或碱性溶液中,多肽分子自组装得到含多肽晶体的溶液或多肽晶体;向所得含多肽晶体的溶液或多肽晶体中加入酸溶液至体系pH为2‑6,多肽晶体解组装得到均一溶液;调节所得均一溶液的pH至7‑12,多肽分子重组装得到含多肽晶体的溶液或多肽晶体,实现多肽晶体的可逆组装。本发明以简单、绿色环保的方法即可实现多肽晶体的可逆组装,实现了多肽晶体的可降解回收和循环利用;组装得到的多肽晶体具有光波导性质,晶体解组装后重新组装所得多肽晶体依然具有较好的光波导性质,稳定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调节酸碱度控制多肽晶体可逆组装的方法,属于生物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利用纳米到微米大小的波导来有效地传输光,是微型化光电子的关键方法之一。在这方面的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机半导体、功能有机分子和染料掺杂聚合物。多肽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拥有诸多优势,例如:生物相容性好、化学修饰简单直接、具备生物分子识别能力等;而多肽分子用于光波导鲜有报道。
多肽分子由于具有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成为一种构筑制备纳米材料的理想构筑基元。现有技术中,有报道使用溶剂挥发(Nat Nano,2006,1(3),195)或者化学气相沉积(Nat Nano,2009,4(12),849)的方法使芳香族二肽组装成大面积的二维纳米管阵列晶体;所制备的纳二维纳米管阵列晶体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机械性能良好,是一种优异的纳米材料;但未涉及波导性质以及其可逆组装,应用存在局限性,无法实现多肽晶体的降解回收和循环利用;并且使用溶剂挥发法,不利于环保,化学气相沉积法步骤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因此,急需一种具有光波导性质且稳定性好的多肽晶体的简单、绿色环保的可逆组装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调节酸碱度控制多肽晶体可逆组装的方法。本发明以简单、绿色环保的方法即可实现多肽晶体的可逆组装,实现了多肽晶体的可降解回收和循环利用;组装得到的多肽晶体具有光波导性质,晶体解组装后重新组装所得多肽晶体依然具有较好的光波导性质,稳定性好。
一种通过调节酸碱度控制多肽晶体可逆组装的方法,包括步骤:
(1)将多肽分子溶于水或碱性溶液中,多肽分子自组装得到含多肽晶体的溶液或多肽晶体;所述多肽分子具有如下所示结构:
(2)向步骤(1)所得含多肽晶体的溶液或多肽晶体中加入酸溶液至体系pH为2-6,多肽晶体解组装得到均一溶液;
(3)调节步骤(2)所得均一溶液的pH至7-12,多肽分子重组装得到含多肽晶体的溶液或多肽晶体,实现多肽晶体的可逆组装。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多肽分子的质量和水或碱性溶液的体积比为1-2mg/mL。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碱性溶液的pH为8-12,所述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氢氧化钾水溶液。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酸溶液为盐酸水溶液、硫酸水溶液、硝酸水溶液或乙酸水溶液。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3)中,使用碱性溶液调节pH,所述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氢氧化钾水溶液。
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将特定结构的多肽分子溶于水或碱性溶液中,多肽分子之间的氢键,或/和多肽分子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离子键共同作用,使得多肽分子进行自组装得到多肽晶体;在酸性溶液中,所得多肽晶体中的氨基和酸形成盐,从而解组装形成均一溶液;然后通过调节上述均一溶液的pH至7-12又可实现多肽分子的重组装得到多肽晶体,从而通过pH的变化实现多肽晶体的可逆组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02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